词条 | 桑螟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桑螟mulberry pyralid夏秋期间咀食桑叶的害虫之一,鳞翅目,螟蛾科,学名为Diaphaniapyloalis Walker,别名青虫、油虫、卷叶虫。
生活习性 江苏、浙江、四川一带一年发生4~5代,山东3~4代,广东8~10代,台湾发生10代,均以老熟幼虫在树孔裂隙中结茧越冬。第2年春末化蛹再羽化。卵多产在枝顶1~9叶的背面,沿叶脉一处产卵2~3粒,一头雌虫平均产卵186粒,卵期一般5~6天。6月中、下旬起,各代幼虫陆续为害桑叶,初孵幼虫伏在叶背的叶脉分叉处,取食叶的下表皮及绿色组织,仅剩上表皮,远看透明状,故俗称“开天窗”。3龄后吐丝折叶,伏内取食。往往吃光一叶又移到它叶,全株吃光则吐丝下垂,随风飘至邻株,继续为害。老熟后即在折叶或重迭叶内隐伏结茧化蛹。最后1代的幼虫越冬时,如尚未成长老熟,则虽也能结薄茧蛰伏,但大多数夭亡。 分布为害 桑螟分布中国、日本、朝鲜、印度、缅甸、斯里兰卡。夏秋季节,各代幼虫为害桑叶在9~10月间,往往导致整片桑株叶枯色黄,影响秋蚕饲养。另外,桑螟排泄物污染叶片,还易诱发蚕病。桑螟除为害桑外,尚未发现其它寄主。 防治 夏秋季利用灯光诱杀成虫,摘去虫叶、捏死幼虫。冬季提倡桑树枝捆结成束,以诱集越冬幼虫便于消灭。未卷叶前喷用90%晶体敌百虫5,000倍液,已卷叶时用3,000倍液喷布,均有效果。 桑螟俗称“油虫”、“青虫”、“卷叶虫”。鳞翅目,螟蛾科。年发生4—5代,是为害桑叶的害虫之一。幼虫食叶肉、下表皮,5龄后吐丝折叶潜入叶内食害。初孵幼虫淡绿色,密生细毛,成长幼虫长达24毫米,头淡赭色,胸腹部淡绿色,背线深绿色,胸腹部有黑色毛片,毛片上着生1—2根刚毛,越冬幼虫体淡红色。防治方法:1.束草诱杀越冬幼虫,2.修剪虫枝,用石灰或粘土填补树穴裂缝,3.灯光诱杀成虫。4.用80%敌敌畏乳油2000倍液或90%晶体敌百虫3000倍液喷杀幼虫。 桑螟mulberry pyralidDiaphania pyloalis Walker,又称青虫、油虫、卷叶虫。鳞翅目,螟蛾科。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韩国、印度、缅甸、斯里兰卡。已知仅为害桑树。成虫体长约10 mm,翅白色,带紫色闪光,前翅有五条浅茶褐色横带,后翅沿外缘有宽阔的茶褐色带。卵呈不规则扁圆形,为水绿色。成长幼虫体长约24 mm,为水绿色,越冬期变成淡红色。幼虫食害桑叶,一年发生2~10代,均以末龄幼虫越冬。常用束草诱杀,或用80%敌敌畏或50%辛硫磷、90%敌百虫1500倍液喷治。 桑螟 1.成虫 2.幼虫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