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梅曾亮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梅曾亮1786—1856

清散文家。字伯言,江苏上元(今南京)人。道光进士,官户部郎中。晚年告归,主持扬州书院。姚鼐弟子,桐城派后期重要作家。居京师20年,求教作文法者不绝,曾国藩早年也曾攀附。论文提倡“因时立言”,要写“人之真”。所作散文雄健浑厚。亦能诗。有《柏枧山房文集》、《柏枧山房诗集》。

梅曾亮


梅曾亮1786—1856

字伯言。江苏上元(今南京)人。近代散文家,著《柏枧山房集》31卷。他少喜骈文,后转攻古文,为桐城派的传人,是姚鼐的四弟子之一。他的文学主张,基本上与桐城派理论一致,内容上多宣传孔孟、程朱之道,是封建社会正统文学观的崇奉者和宣传者。但是,有些论述也还有可取之处:一是认为创作应“随时而变”。他说:“惟窃以为文章之事,莫大乎因时。立吾言于此,虽其事之至微,物之甚小,而一时朝野之风俗好尚,皆可因吾言而见之。”又谓:“夫古今之理势,固有大同者矣:其为运会所移,人事所推演,而变异日新者,不可穷极也。”(均见《答朱丹木书》)这种因时而变的观点,尽管本质上是为维护日渐解体的封建制度,但较之方苞、姚鼐的认识是进步些的。其二、梅曾亮还主张创作要真实,要求文如其人。他说“见其人而知其心,人之真者也;见其文而知其人,文之真者也。人有缓急刚柔之情,而其文有阴阳动静之殊。”(《太乙舟山房文集序》)他强调真实的重要,反对“失真”,并将文章的阴柔之美和阳刚之气,与作者自身的道德修养、性格、气质等相互联系起来,他还批评过骈体文的矫揉造作,说它“如俳优登场,非丝竹金鼓佐之,则手足无措。”(《复陈伯游书》)这种批评也是有道理的,与他的“求真”的创作主张是一致的。


梅曾亮1786—1856

字伯言,上元(今江苏南京)人。道光三年(1823)进士,授知县不就,援例改户部郎中。后因弟病告归,主讲扬州书院。晚年馆于河道总督杨以增之署以终。少喜骈文,及游学于姚鼐,与管同友善,乃一变而为散文。其文章义法一本桐城,成为桐城派后期的重要作家。居京师二十余年,笃古嗜学,宗稷辰、朱琦、龙启瑞、王拯等与其游,咸称赏其才。治散文者多从之问义法,文名颇盛。姚鼐去世后,有继主文坛之势。创作提倡因时立言,认为“文章之事莫大乎因时”,应以昌明道术、辩析是非为己任。其创作义法虽不脱桐城派窠臼,但也同时注意吸收非桐城派的长处,故其散文虽多选声练色,姿韵安雅,笔力微弱,也不乏雄健浑厚、情理交融之作。著有《柏枧山房文集》等。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1:2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