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梧桐雨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梧桐雨

元白朴的杂剧《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的简称。剧情为: 唐明皇时,安禄山在幽州节度使属下为将,失律当斩,被解到长安。唐明皇赦免了安禄山,让其给杨贵妃作义子,后因杨国忠之言,外放为渔阳节度使。后安禄山反,带兵40万攻破潼关,唐明皇仓促决定逃往四川,留郭子仪、李光弼随太子讨贼。明皇、杨妃等行至马嵬坡,随行军兵先杀杨国忠,又逼杨妃自缢。安史乱后,明皇回到长安,退为太上皇,每日祭杨妃画像。某日忽梦见杨妃在长安殿设宴,请他赴席,梨园子弟正准备演出,明皇被窗外雨打梧桐树叶声惊醒,更添愁思,并以埋怨雨声而作结,结构紧凑。

梧桐雨

全称《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戏曲。元白朴(1226—1306?)撰。朴有《天籁集》已著录。此剧据正史及白居易《长恨歌》改编,删节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故事中有关道士求仙等情节,专叙明皇平乱还京,悬贵妃画像于宫中,思妃入梦,为秋夜梧桐雨声惊醒,调甚悲戚,故以名曲。万余字。冠有楔子,侧重介绍安禄山出身历史、戏文详叙唐明皇和杨贵妃相恋以致误国始末,及士兵哗变,杨妃赐死等马嵬坡事件。最终以听梧桐雨悲剧收场。情景交融,文辞优美,第四折尤为凄婉动人,实为元曲中佳作。有脉望馆校《古名家杂剧》本,臧晋叔编《元曲选》本。

057 梧桐雨

元杂剧。白朴作。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先写李隆基自以为是太平天子,宠幸杨贵妃,歌舞宴乐无虚日;次又写安史之乱暴发后明皇幸蜀,马嵬坡兵变,杨贵妃被缢死;又写明皇归来长安,日夜思念贵妃,秋雨梧桐之夜的氛围和心境。这是一出元杂剧中少有的纯粹的悲剧。

梧桐雨

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杂剧剧本。元白朴作。明清以来有各种刊本,以《元曲选》本较流行。写唐明皇宠爱杨贵妃,歌舞享乐,安禄山等作乱,明皇仓惶出走,行至马嵬坡,将士迫明皇缢死杨贵妃。杨死后,明皇思念成梦,醒来正听见雨打梧桐,更添愁闷。剧本结构较紧凑,曲词优美。清洪昇《长生殿》传奇,有些曲词袭用此剧。

《梧桐雨》

元杂剧剧本,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白朴杂剧代表作。剧写唐明皇李隆基和杨贵妃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大意是:幽州节度使裨将安禄山失机当斩,被押到长安后得唐明皇赦免,被贵妃收为义子并与她有私。明皇听杨国忠言,将他外放为渔阳节度使。安禄山心怀忌恨,私下操练兵马。明皇宠爱贵妃,七夕长生殿盟誓,愿世世为夫妻。明皇贵妃设宴,四川进鲜荔枝,贵妃演《霓裳羽衣舞》。正当欢娱之极,传来安禄山反,带兵40万破潼关的消息。明皇携贵妃仓皇逃往四川,至马嵬坡,随行大军先杀杨国忠,又迫明皇赐死贵妃以谢天下。明皇无奈,贵妃自缢于佛堂。安史之乱平息后,明皇返长安,退为太上皇,在西宫悬贵妃像,每日哭祭,思念不已。某夜梦中忽见,却为窗外雨打梧桐树叶声惊醒,追思往事,无限愁悔。全剧以李、杨爱情为主线,反映了安史之乱这 一重大历史事件及唐王朝由盛至衰的过程。在对李、杨寄予同情时,也对其朝歌暮宴、荒淫骄奢而导致安史之乱,马嵬兵变有所讽喻。剧本充满强烈的感伤情绪,读之令人深思、感叹,是一部带有批判意味的悲剧,多少寄托了作者作为金遗民的亡国之痛和对盛世不再的哀惋之情。白朴此剧据唐人陈鸿 《长恨歌传》、白居易 《长恨歌》、宋乐史《杨太真外传》等敷演而成。全剧构思精巧,结构紧凑,曲词华美隽雅,诗意浓郁,情调迷惘悲凉,意境幽远。善于通过心理刻画表现人物,尤其第四折,明皇忆旧、伤逝、相思的心情以雨打梧桐凄凉萧瑟的氛围相烘托,委婉曲折,荡气回肠,使诗的意境在戏剧中再现,把剧情推到高潮,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华。王国维 《录余曲谈》推之为元杂剧三大杰作之 一,它对后世以李杨爱情为题材的戏曲创作有重要影响。
《改定元贤传奇》、脉望馆校《古名家杂剧》、顾曲斋刊本、《元曲选》及 《酹江集》等皆收录此剧本。

《梧桐雨》

杂剧剧本。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写唐明皇李隆基宠爱杨贵妃,与杨贵妃沉于享乐,不理朝政,致使安禄山叛乱攻陷长安,仓皇出逃,并在马嵬坡被将士逼迫,将杨贵妃缢死。剧中没有尖锐的性格冲突,主要依靠内心描写刻划人物的精神面貌。如第3折[双调新水令]曲文,只用了31个字,便写出了唐明皇出逃时对长安的依恋和当时的伤感心情。第4折借用雨打梧桐的实写引出雨滴人心,表现唐明皇思念杨贵妃、忆昔叹今的悲伤,也很符合人物的精神面貌。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5:5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