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梨园戏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梨园戏

梨园原是古代对戏曲班子的别称。过去泉州一带对戏班子也叫大梨园某某班,小梨园某某班。梨园戏就是流行于晋江、泉州、厦门、龙溪等闽南语系地区的古老戏曲剧种“上路老戏”、“下南老戏”和“戏子”(又称七子班)的统称。
梨园戏在发展进程中,又分为大梨园(成人班)和小梨园(孩儿班)。大梨园本地人俗称“老戏”,又有“上路”与“下南”之别。元代各省设“路”,泉州人习俗泛指北方(包括江西、浙江等省)曰“上路”,对自己则自称“下南人”。
梨园戏经过发掘抢救,已查出的剧目有100多种,而有剧本或能口授演出的仅70余种。梨园戏3个流派过去都有18个基本剧目,叫做“十八棚头”(也叫棚内戏),但现在下南和小梨园只保留下14个。梨园戏的行当沿用宋元南戏的旧制,早期只有生、旦、净、丑、贴、外、末七个角色,俗称“七子班”。大梨园则多了老贴和二旦,一般不超过七人(但近几十年来又增加了一些角色),又因角色少,通常要兼扮,所以只能演文戏。
梨园戏的表演优雅细腻,有一套极其严谨的基本程序,称为“十八步科母”,如“举手到眉毛,分手到肚脐,拱手到下颏”等。大、小梨园的表演只有粗犷与细腻之差异。因为它的剧目都是文戏,所以武戏都用台词交代,作暗场处理(个别武打场面也独具一格)。
梨园戏的唱腔以南曲为主,三个流派各有其专用的曲牌和独特的风格。在唱念方面,要求“明句读”,讲究“喜怒哀乐,吞吐浮沉”。音韵上保留了许多古语言。方言土腔一律以泉州音为准,但也注意到不同人物身份与地方色彩,如《陈三五娘》中的五娘、益春是潮州人,就用潮州腔。整理上演的剧目有《陈三五娘》、《李亚仙》、《胭脂记》、《苏秦还乡记》、《王魁负桂英》、《吕蒙正》、《朱文》、刺桐舟》、《燕南飞》等。

梨园戏

古老戏曲剧种。原名“七子班”,流传将近500年,流行于福建省晋江流域及台湾省等地。梨园戏的唱腔属于南曲,一字多腔,曲中保留着不少唐宋大曲、法曲及诸如[婆罗门]、[太子游四门]、[后庭花]等古曲牌名。曲牌体式有套数、集曲、慢、引、小令等,节奏快慢分为七撩、慢三、叠拍等。唱腔分为大梨园和小梨园,大梨园又有上路、下南之别,3个流派各有专用曲牌和“十八棚头”。伴奏有南琶、洞箫、大小唢呐等,南琶演奏横弹,与唐代相仿,打击乐有堂鼓、拍板、草锣等。表演细腻、古朴,有独特的一套表演程式。它的传统剧目保留了不少南戏,诸如《朱文走鬼》、荆、刘、拜、杀等。1949年后,已被发掘出的梨园戏有100多个。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1:2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