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梳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梳篦古代妇女梳头用或饰于头部发髻之物。多以木、犀玉、水晶、象牙等材料制成。夏商时代就已出现。山东大汶口出土有镂空漩纹骨梳,梳齿约为十四至十六个,长二十二点五厘米,宽十六点八厘米。实物见中国历史博物馆陈列。据当代学者考证,汉代梳篦作半月式,唐代一般作月牙形,到北宋,敦煌壁画所见有方折成梯式大及一尺的。唐宋时代妇女以梳盖在两鬓及后头部作装饰,颇为流行。 梳篦亦称“栉”。用以梳理与篦除发垢。妇女也将其插在发上,作为妆饰。《释名》云: “梳言其齿疏也,枇言其相比也。”梳篦的形制有多种,主要是梳背的变化,有月牙型、半圆型、方型等。梳篦作为妆饰插在头上,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当时以骨制梳为多。春秋战国时多用彩绘髹漆的木制梳篦。魏晋后,插梳之风开始流行。至唐、宋时,妇女崇尚高髻,头上插小梳的现象更为盛行。梳篦的质料也丰富起来,除金、银外,还用玉、犀角、翡翠等制作。工艺也益加精美,梳篦背上除雕镂龙、凤、花鸟等图案,还镶嵌上各色珠宝,插在头上和各种钗簪交相辉映,是贵族妇女喜爱的饰物。插梳的形式也各异。有的在高髻前横插一把梳篦,梳篦的脊梁露出发外; 有的用两把大梳,梳齿上、下相对,插入发际中; 还有的头上插几把以至十几把小梳。唐诗、宋词中对此有很多生动的描写,如唐王建《宫中词》: “玉蝉金雀三层插,翠髻高鬃绿鬓虚。舞处春风吹落地,归来别赐一头梳。” 唐元稹《恨妆成》: “满头行小梳,当面施圆靥。”宋欧阳修《南歌子》: “凤髻金泥带,龙纹玉掌梳。”随着高髻的流行,一种现象是小梳越插越多,另一种是梳篦越制越大。北宋时,宫女所插角梳,梳长大至一尺二寸。统治者认为满头插梳有悖礼仪,以至几下禁令,如《旧唐书·文宗本纪》载: 大和二年 (828)“丁已,命中使于汉阳公主及诸公主第宣旨: 今后每遇对日,不得广插钗梳,不须著短窄衣服”。《宋史·舆服志》载: 北宋皇祐元年(1049),“诏妇人冠高毋得踰四寸,广毋得踰尺,梳长毋得踰四寸,仍禁以角为之。先是,宫中尚白角冠梳,人争效之,至谓之内祥,冠名曰垂肩等,至有长三尺者,梳长亦踰尺。议者以为服妖,遂禁止之。”但插梳篦的风气,直到元之后才渐弱,明清时遂废。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