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世界粮食问题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世界粮食问题Shijie liangshi wenti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粮食大幅度增长。粮食产量从1946年的5.33亿吨增加到1985年的18.51亿吨,增长了近2.5倍。其间虽然世界人口从22.75亿增加到48.44亿,但粮食增长速度超过了人口的增长速度,世界人均粮食产量从1946年的234公斤增加到1985年的382公斤。然而,世界粮食供应依然紧张,特别是非洲和亚洲,饥饿和营养不良的人数众多。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供的数据,目前世界约有饥民5.12亿(世界银行估计为7.3亿),其中60%在亚洲,25%在非洲。若以饥民占所在地区的人口比重看,非洲高达32%,亚洲为22%,拉丁美洲为14%。所谓粮食问题并不是地球上现在生产的粮食不能供养现存人口,主要是世界粮食生产不平衡,国家间人均粮食产量相差悬殊,有的国家人均粮食高达1 100—1 800公斤,而有的国家人均粮食甚至不足100公斤。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人均粮食产量都较低,非洲最低,仅150公斤;北美洲、欧洲和大洋洲人均粮食产量都较高,超过600公斤,以北美洲最高,达1 496公斤。人均粮食较少的亚、非、拉国家又缺少足够资金购买粮食,使国内的饥馑加剧。产粮较多的发达国家,粮食库存增加,政府为保管粮食和食品而耗费巨资;有的国家采取减少耕地或休耕制限制粮食产量,甚至用销毁粮食等办法,以维持世界市场的粮食价格。世界粮食问题的实质是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和国际间南北贸易的不平等。要解决粮食问题,一是缺粮的发展中国家要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优先地位;二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在农矿产品贸易方面应采取公平政策,改变南北贸易的不合理现状,并在资金和技术方面给发展中国家以援助。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