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森木塞姆石窟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森木塞姆石窟龟兹石窟之一。又称森木塞姆千佛洞。“塞”又作“撒”。在今新疆库车县东北约40公里处。分布在库鲁克达格山口溪沟东西两岸山崖上。石窟大部遭到破坏,保存较完整的尚有52个。窟形大多为支提窟,毗诃罗窟较少。壁画风格可分前后两期。前期壁画的题材以佛本生故事和佛因缘故事为主,以第11、43和22号窟为代表; 后期以第5、41和42号窟为代表。开创年代约在3世纪,其中大部分壁画属南北朝时期,最晚属高昌回鹘时期。 森木塞姆石窟位于新疆库车县城东北约40公里的库鲁克达格山各处,开凿在溪水两岸的山崖上和西崖下面较高的山丘上,已编号有52个,较完整的有19个。始凿于公元四世纪,略晚于克孜尔石窟,大约终于9世纪后期。其分期类于克孜尔石窟。较突出的特点是,早期佛本生故事多选用猕猴有关题材,如猕猴王舍身救群猴,狮子王舍身救猕猴等。早期多属小乘佛教思想,具有明显龟兹艺术风格。晚期受中原大乘佛教影响。其中有的大像窟(如11、43窟)气魄雄伟,中间山丘上有高大瞭望台遗址。这是古代龟兹国东境最大的佛教活动中心。 森木塞姆石窟位于新疆库车县,是古代龟兹国东境最大的佛教活动中心。已编号的有52个,较完整的有19个。始建于4世纪,终于9世纪后期。其分期类于克孜尔石窟。早期多属小乘佛教思想,晚期多属中原大乘佛教思想。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