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椎髻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椎髻古代发式,其形如椎,故名。王充《论衡·恢国》: “周时被发椎髻,今戴皮弁。” 《史记·货殖列传》: “程郑,山东迁虏也,亦冶铸,贾椎髻之民,富埒卓氏,俱居临邛。” 《后汉书·梁鸿传》: 鸿妻孟光 “乃更为椎髻,著布衣,操作而前”。《北史·吐谷浑传》说“夸吕椎髻”。又作“椎结”。刘向《说苑·善说》: “西戎左衽而椎结”。据《汉书·李陵传》,在匈奴的李陵、卫律,“两人皆胡服椎结”。颜师古注:“结读曰髻,一撮之髻,其形如椎。”不论男女和民族,皆可挽椎髻。同时,式样也多。《新唐书·五行志》:“元和末,妇人为圆髻椎髻,不设鬓饰。”白居易《时事妆》所说: “圆鬟无鬓堆髻样”又是一种。 椎髻古代妇女发式之一。又名“垂云髻”,简称“垂髻”。古人一直将黑发视为乌云,故常有“云髻”之称。梳时,往后梳,尾部盘绕,打成结成银锭状,也有加假发为饰的。因施于肩背间作垂式,故曰垂云髻。从汉代舞俑形象中,可见其形制。汉代较尚此髻,《髻鬟品》载,汉有垂云髻。以“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的故事著称的梁鸿之妻孟光,《后汉书》中就记述她饰“椎髻,着布衣”。 椎髻亦作“魋结”。古越人及西南夷中滇人、夜郎人的发式。多见于《吴越春秋》、《史记》、《汉书》等。指将发盘结于头顶或脑后成“椎”形的发式。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