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楚辞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楚辞

❶诗集。战国时代楚国屈原(前340—前278)撰,汉刘向辑。十六卷。原名平,以字传。楚王同姓贵族,楚怀王时官左徒。《史记·屈原列传》称屈原“博闻彊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因而深受怀王信任。“入则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积极施行改革,变法图强,因受到保守势力排斥打击,一放汉北,再放江南。原被发落吟泽畔,最后以死殉国,自投汨罗。作《楚辞》二十五篇传世。向字子政(前77—6),本名更生,汉楚元王后人。《隋书·地理志·序》曰:“楚辞者,屈原之所作也。……楚有贤臣屈原,被谗放逐,乃著离骚八篇,言己离别愁思,申抒其心,自明无罪,冀君觉悟,卒不省察,遂赴汨罗死焉。弟子宋玉,痛惜其师,伤而和之。其后贾谊、东方朔、刘向、扬雄嘉其文采,拟之而作。盖以原楚人也,谓之楚辞。然其气质高丽,雅致清远,后之文人,咸不能逮。”刘向所集《楚辞》十六卷,不仅是《楚辞》结集之始,也是中国总集之祖。《四库全书总目》云: “集屈、宋诸赋,定名《楚辞》,自刘向始也。初向集屈原《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宋玉《九辩》、《招魂》,景差《大招》,而以贾谊《惜誓》,淮南小山《招隐士》,东方朔《七谏》,严忌《哀时命》,王褒《九怀》,及向所作《九叹》,共为《楚辞》十六篇,是为总集之祖。”今其书已佚,后世自王逸《楚辞章句》中录出为书。有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庚申闵齐伋校双色套印本二卷,又三色套印本二卷,均藏浙江省图书馆。另有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戊午绿君亭刊本,藏北京图书馆。清康熙二十年(1681)刊本,胡介祉校、郭鼎京书白文本,藏上海图书馆。
❷诗文集。明郭维贤编撰。七卷。维贤籍里未详,明万历进士。官左都御史等,以忧归,后起户部右侍郎,未至而卒。是集乃维贤官湖广巡抚时所编,集楚屈原、汉诸葛孔明,宋岳鹏举三公遗文而成。对于编辑目的,作者《自序》谓:“屈原秭归人,孔明南阳人,岳忠武虽起家汤阴,而封鄂王,苗裔迄今在武、黄间。均以楚称。故合为一篇。”全书共十四卷,以《三忠集》名。其中所收《楚辞》七卷取朱熹集註,而诸葛及岳飞文章及行状,俱无可证核。所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总集存目·三忠集提要》曰:“维贤一代名臣,是编?则未为精善,盖时书帕本也。”可见其价值不大。有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刊本,现存日本内阁文库。

241 楚辞

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楚辞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也受中原诗歌的某些影响。其特点是长于铺染夸张,好用语助词“兮”,具有浓郁的楚文化色彩。宋代黄伯思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楚辞在汉代有时简称为“辞”,或连称为 “辞赋”; 因屈原用楚辞体作《离骚》,后人亦有人以 “骚”来指称楚辞。

楚辞chuci

战国后期兴起于楚地的一种诗歌样式。其名称始见于汉初,人们用以称指屈原、宋玉等人的诗歌及后人的模仿之作。当时又简称“辞”,或与赋连称为“辞赋”。由于它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作,因此又被称作“骚”。
宋代黄伯恩在《校定楚辞序》中谈到楚辞的特征:“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此外,在形式上,楚辞的句式长短不齐,参差错落,句尾多用语气词“兮”,句中灵活运用虚词,语气强烈,并带有散文化倾向。在风格上,抒情气息浓厚,富于浪漫色彩。
楚地有着和中原地区不同的自然环境,当地人民在那里创造了灿烂的楚文化,春秋以后,又逐渐接受了中原文化的影响。楚辞中的神话故事、历史传说、山川物产、思想观念,都既带有楚国的地方色彩,又明显表现出中原文化的影响。楚辞是南北文化融合的产物。
现存有关古籍中记载了一些楚地歌谣,如《说苑》中的《越人歌》、《楚人歌》,《孟子》中的《沧浪歌》,它们与《诗经》中的北方诗歌有明显不同,形式上已具备了楚辞的雏形。楚地信鬼神,重淫祀,祀神时使男女巫觋扮作神与迎神者,互相唱和,这种富于浪漫情调的祀神歌舞对楚辞有直接影响,屈原《九歌》的前身即是这种祭神歌舞。楚辞就是在上述楚地民歌基础上形成的。另外,《诗经》和铺采骋词的战国散文也对楚辞产生了一定影响。
屈原是楚辞的开创者,他以《离骚》、《九歌》等作品奠定了楚辞的形式。其后,楚国又出现了宋玉、唐勒、景差等作家。至汉初,楚辞甚为流行,受到了当时文人和皇室、贵族的喜爱,贾谊、淮南小山等作家均有创作。汉成帝时,刘向将屈原、宋玉、景差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严忌、王褒等人的作品及自己所作《九叹》辑为一书,共16卷,称为《楚辞》。此书已佚,后东汉王逸在此基础上益以己作《九思》,为17卷,各为之注,称作《楚辞章句》,是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
楚辞的形式、风格及表现手法对后世诗歌、辞赋都有重要影响,它是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衣被词人,非一代也”(《文心雕龙·辨骚》)。
重要注本还有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朱熹《楚辞集注》、清蒋骥《山带阁注楚辞》等。

楚辞

诗歌汇集。古代文学教育读物。汉刘向编。内容包括屈原、宋玉以及仿效屈宋辞赋的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和刘向本人的作品,共十六篇: 《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九辞》、《招魂》、《大招》、《惜誓》、《招隐士》、《七谏》、《哀时命》、《九怀》、《九叹》等。其代表作有屈原的《离骚》。《楚辞》开启了后代的赋体文学,作品想象丰富,寓意深刻,富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汉代以后,受到封建统治者的重视,列入宫廷教育内容。尤在唐宋时期,在宫廷教育中受到重视。

楚辞Chuci

战国后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体。这一名称最初见于西汉前朝,在汉代,人们又称之为“辞”,或与赋连称为“辞赋”。因为它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作,所以又被称作“骚”。宋代黄伯恩在《校定楚辞序》中说,这些作品用楚地方言写成,和楚国的音乐关系密切,其中记载了很多楚国的山川和物产,因此被称作楚辞。楚辞带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它是在楚文化的基础上融汇吸收中原文化的产物。楚国地处南方,气候温暖,山川秀丽,楚国人民在那里艰苦创业,创造了灿烂的楚文化,也养成了热情浪漫,富于想象,充满爱国情怀的民族精神。楚地很早就流传着一些民歌,如古代文献中提到的《子文歌》、《楚人歌》、《越人歌》、《沧浪歌》等。它们句式长短不齐,句末或句中常加入“兮”等语气词,爱用比兴、谐音、双关等表现手法,风格清丽缠绵。同时,楚地还盛行着祭神的歌舞,它们庄严热烈,宗教气氛浓厚,带有浪漫情调。楚辞就是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它在形成过程中还借鉴了《诗经》的表现技巧,吸收了楚国和中原地区的神话和历史传说,来自北方的诸子百家的思想学说也对这些作品产生了重要影响。屈原是楚辞的开创者和代表作家,他以《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不朽作品奠定了这一诗体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其后宋玉、唐勒、景差等人相继而作。到了汉代,楚辞得到进一步发展,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严忌、王褒、刘向都有作品传世。汉成帝时,刘向将屈原以下的楚辞作家的作品辑为16卷,东汉王逸为它们作了注释,又在此基础上加入一篇自己的作品,合为17卷为《楚辞章句》。这是现存最早的楚辞专集和注本。在文学史上,楚辞与《诗经》并称,是我国诗歌的两大源头。楚辞浓郁的地方色彩、强烈的浪漫气息、丰富多采的表现手法和自由灵活的诗体形式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李白、柳宗元、龚自珍等很多著名作家都从中汲取了艺术营养。《楚辞》的重要注本还有南宋朱熹的《楚辞集注》、洪兴祖的《楚辞补注》以及今人马茂元的 《楚辞选》等。

楚辞

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形式。“楚辞”之名,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有时称为“辞”或“辞赋”。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以“骚”来指称楚辞的。如萧统的《文选》中的“骚”类,就是对整个楚辞而言。从汉代起,“楚辞”又成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
楚辞脱胎于楚地民间歌谣,是楚文化辉煌成就的代表。楚辞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情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它也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是中原文化与楚文化交相辉映的产物。
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创作出《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作品。在他影响之下,楚国又出现了一些楚辞作家,如宋玉、唐勒、景差等人。现存的楚辞总集中,主要是屈原及宋玉的作品,唐勒和景差的作品未能流传下来。今存的王逸《楚辞章句》中,还保存了西汉人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庄忌、王褒、刘向等人的作品。
楚辞在中国的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诗》与《骚》并称,是中国古典诗歌两大源头。尤其是屈原的作品,以其丰富深刻的思想、强烈浓郁的感情、非凡的构思与离奇的想像、瑰丽的文辞,使其内容与形式达到完美统一。楚辞中的比兴寄托手法,继承《诗经》又有新的发展,为后人提供了创作的楷模,因此它对其后的赋体、骈文、五言诗、七言诗等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华书局80年代有新版《楚辞补注》(洪兴祖撰)可供参考。

楚辞

辞赋总集。西汉刘向编。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另有宋玉、唐勒、景差以及西汉贾谊等辞赋共十七篇。因作者多为楚人,有些虽非楚人,“其情其辞则楚”。方言声韵,风土名物,有浓厚的楚地色彩,故名。《离骚》是其代表作,故又称《楚辞》体为“骚体”。文学史上常以“风”(指《诗经》)、“骚”并称。齐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称,汉魏以来诗文,“莫不同祖风骚”。鲁迅则认为,《楚辞》对后世影响,“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楚辞

中国战国时期在楚国兴起的一种诗歌形式。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汉人有时称之为“辞”或“辞赋”。由于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称之为“骚”或“骚赋”的。它源于江淮流域的民间歌谣,与《诗经》并为中国诗歌的两大源头。影响深远。从汉代起,《楚辞》又成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西汉刘向辑,东汉王逸为作章句。原本收屈原、宋玉及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辞赋16卷,为总集之祖,但久已亡佚。后王逸增收了自己的作品《九思》,成为17卷本《楚辞章句》,疏传至今,可以略见《楚辞》原本大概。《楚辞》在楚国固有的传统民歌的基础上,借鉴继承了北方文学《诗经》的艺术经验,并有许多发展创造。特别是其中的屈原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奔放的情感、丰富的想象、瑰丽的文辞,体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它的比兴寄托手法,为后人提供了创作的楷模。而它对其后的赋体、骈文、五言诗、七言诗的形成又产生了深远影响。历代学者对《楚辞》都作了大量研究,产生了许多专著。除王逸的《楚辞章句》外,还有洪兴祖《楚辞补注》,朱熹《楚辞集注》、王夫之《楚辞通释》、蒋骥《山带阁注楚辞》等。

楚辞

七卷。战国屈原 (约前340—约前278)撰。屈原,名平,字原,又自称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楚国贵族,伟大爱国诗人。在怀王时,曾任三闾大夫、左徒。学识渊博,为人忠贞耿直,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联齐抗秦,后遭谗去职。顷襄王时,被放逐江南,后投汩罗江而死。屈原是我国新体诗楚辞的首创者,作有 《离骚》、《九章》 (九篇)、《天问》、《九歌》(十一篇)等二十五篇作品。在诗中主要表现了忠于国事,敢于斗争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此书卷首有司马迁 《屈原列传》,唐沈亚之 《屈原外传》,朱熹《楚辞集注序》,刘勰 《辨骚》。正文七卷,目录为:卷一《离骚》,卷二 《九歌》,卷三 《天问》,卷四 《九章》,卷五 《远游》,卷六 《卜居》、《渔父》,卷七 《招魂》。卷末附清陈玚 《屈子生卒年月考》,清端木采的《离骚启蒙》、《楚辞后跋》。正文七卷皆白文。版本为清光绪丙子(1876)黎阳端木氏仿巾箱刊本,吉林大学图书馆藏。

楚辞

(战国·楚)屈原撰。屈原 (前343—前278),名平,亦名正则,字灵均。楚国贵族。怀王时,任左徒、三闾大夫。因遭谗诬,被疏远。顷襄王继位,将其流放江南沅湘间。秦破楚,悲愤万分,怀石投汨罗江死。是我国古代伟大爱国政治家和诗人。著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25篇,后人集为《楚辞》。司马迁说: “屈原放逐著《离骚》。” “屈原之作 《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 《史记》)《离骚》之作,开创楚辞一派文体,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前承风雅后启汉赋之重要作用,对后世影响甚大。屈著各篇作于何时何地,世间一直争论不休。察其内容,《离骚》当撰于放逐沅湘之际,《九歌》 系据南郢、沅湘间祭祀歌词改编而成。《九章》诸篇,多为其晚年流放沅湘时所作,其中《涉江》、《惜往日》、《哀郢》尤为明显; 《悲回风》、《怀沙》乃自沉汨罗前之永诀辞。至于相传《天问》作于益阳县南弄溪之滨后建有祀屈凤凰庙处,则为未定之论。《楚辞》一书,有汉刘向辑本。现存最早注释本,为汉王逸《楚辞章句》。北京、上海图书馆有该书明正德、嘉靖、隆庆等刊本。

《楚辞》

先秦诗坛继《诗经》之后产生于南方楚地的一种新诗体。楚辞之名,始见于汉初。至汉成帝时刘向将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等人的作品辑为一集,定名《楚辞》,楚辞的叫法便流传开来。因为“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所以叫作楚辞。后人为了把它同“赋”区别开,又称之为“骚”。楚辞渊源于被称为“南音”的楚地民歌及巫歌。最早的楚地民歌保存于《诗经》中,如《周南·汉广》、《召南·江有汜》等。此外散见于其他文献中的还有《楚人歌》、《孺子歌》、《越人歌》、《接舆歌》等。这些民歌的句式及“兮”、“思”等语气词的用法,正是楚辞诗型的滥觞。楚地祭祀神只的巫歌大都失传,但从屈原改制的《九歌》中仍可窥其概貌,其样式大体与楚地民歌相似。这些南音歌词的句型、韵式、节奏等对楚辞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楚国的文化环境、时代背景则从语言和风格方面绐楚辞打上了南方特征的烙印。所谓南音都是可以歌唱的,以南音为滥觞的楚辞最初也是附丽于音乐的歌辞,如楚辞中的“劳商”、“涉江”、“九辩”、“九歌”都是歌曲的名称,篇内的“乱”、“倡”、“少歌”也都是乐章的组成部分。只是到屈宋等文人利用它的形式抒怀写志后,才使它从乐曲中分离独立出来,成为一种用亲切的楚声诵读的新体诗。

《楚辞》

原为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诗人所创造的一部诗歌样式。西汉末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刘向将屈原、宋玉及汉代诗人的作品合编在一起,名为《楚辞》,成为一部诗歌总集,收录屈原等人作品16篇,王逸作品1篇,计17篇。代表诗人屈原主要作品为《离骚》、《九歌》、《天问》等。《离骚》,全诗长达2000余字,分为3大段。故后人又把楚辞称为骚体,以“骚”代替楚辞。《九歌》共11篇,保存很多神话故事。《天问》中共提出170多个问题,是研究远古神话传说和历史的重要资料。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8:2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