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楚辞灯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楚辞灯

诗总集注。清林云铭撰。四卷。云铭字西仲,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顺治戊戌进士,官徽州通判。年少即嗜学成性,“每探索精思,竟日忘食。”终生好学不倦,尤喜楚辞。对屈原及其作品见解独到:“夫屈子之文,屈子之志也,志不以世而夺”,“以其身之死生,关系于国之存亡”而对于屈原作品的注解,林云铭大不以为然,因此精心编著是书。其书曾两次毁于闽变兵火之中。直至康熙三十五年(1676)始“杜门追记,併补未注诸篇,万驳千翻,只求其火旨脗合,脉络分明,使读者洞若观火,还他一部有头有尾,有端有绪之文”,“颜之曰‘灯’,庶几屈子之文,可以烛照无遗,即其志亦可以昭垂勿替。”(《自序》)是书单选屈原所作逐句诠释,旁加圈点,逐段分疏,后以总论,隐括全文。全书之首除列《史记·屈原列传》之外,又特附林氏考证之《楚怀襄二王在位事迹考》一文。关于篇次,只有《九章》与旧本不同,王逸以《九章》为屈原二放江南时作,而林氏则认为《惜诵》为怀王时见疏之后作。《思美人》、《抽思》乃初放汉北时作。惟《涉江》、《桔颂》、《悲回风》、《惜往日》、《哀郢》、《怀沙》六篇为二放江南时作。注释务求浅近,“总以读者省力为主”。全书《凡例》提出诸多不同于前人的见解,是书不足之处在以点评时文之法解古书,失之浅陋,于音韵训诂及历史地理皆不大顾及,因此《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之为“乡塾课蒙之本”,颇有贬意。有康熙三十六年(1697)刊本,民国六年(1917)北京石印本。中华书局排印本及两种日本刊本。

楚辞灯

四卷。清林云铭(生卒年不详)撰。林云铭,字西仲,侯官 (今福建福州)人。少嗜学,有时探索精思,数日不食,里人呼为 “书痴”。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官徽州通判。因不达时宜,仕途失意,后被裁官,归故里,尝寓居杭州,并葬于此。失意之余,常读《楚辞》、《庄子》,借以排遣忧愤。并对二书加以评释。林氏一生著述颇多,有《挹奎楼文集》十二卷,《吴山音》八卷,《庄子因》、《楚辞灯》、《损齐焚余》、《韩文起》、《评选古文析义》等。据该书《自序》所言,第一次注稿没于战火;第二次又毁于火灾;康熙三十五年(1696)“闭门追记,并补未注之篇”,次年成《楚辞灯》。何以称此名?他认为“二千年中,读《骚》者悉困于旧诂迷阵,如长夜坐暗室,茫无所睹”(《自序》),故名《楚辞灯》,以示屈子之诗如灯烛照无遗之意。卷首列《自序》、《凡例》、《史记·屈原列传》、《楚怀襄二王在位事迹考》。《自序》说明撰写经过及作者本意,《凡例》除说明本书体例,还着重突出屈原忠君爱国思想和《楚辞》摇曳跌宕的艺术成就。《事迹考》起怀王元年(前328)止于顷襄王三十六年(前264)。以《史记》、《战国策》等典籍记载的楚国大事为正文,下以双行小字夹注附屈原事迹及作品年代。正文四卷。卷《离骚》,卷二 《九歌》,卷三 《九章》,卷四 《远游》、《卜居》、《渔父》、《招魂》、《大招》。《九歌》剔除《国殇》、《礼魂》,《九章》篇次重订,故仍合《汉书·艺文志》二十五篇之数。此书只注屈原作品。其体例为逐句诠释,旁加圈点,分段疏解。每篇标题改在文前,每篇篇末有一段“议论”。不少篇目,后附其子林沅“附识”一段,以 “愚按”别之; 《九歌》、《九章》前,别有“总论”。林氏采用品笺结合,评注相兼的方法加以诠释,重于疏通文义而略于训诂。其目的在于“求其大旨吻合,脉胳分明,使读者洞如观火,还他一部有首有尾,有端有绪之文”(《自序》)。故此书从文学角度,重视对结构、意境、语言等艺术技巧的分析。此书特点:一、注重诗篇结构的疏解。作者深识疏解结构的重要,深感历代诸家对此的疏忽,抛弃王、洪、朱字解句疏的作法,独辟蹊径,从篇章整体角度解释屈原作品。在《凡例》中云:“总要理会全局血脉,再寻出眼目来。今人偶得二三句之佳,便鹘突击节,不顾上下文义难通,止谓哀惨之极,不觉重沓失次,茫如坐云雾中,支离凑合,此从来积习,愿与海内巨眼者共破之。”此真可谓高瞻远瞩之论。《离骚》篇构,难以把握,前人均未理出头绪。林氏要“寻出头绪,分出段落”(《离骚》“议论”)将全诗分为十三段,逐段解说,多从篇构线索落笔。如对“朝吾将济于白水兮”以下四十四句,注云:“以上叙举世无知之后,才有往观四荒之说,及上下求索(上段内容)。皆于世之混浊无异,竟无一知我类我者,则君必不能冀其一悟,俗必不能冀其一改,可知矣。此身所寄,少不得要决之于卜,定之于巫 (下两段内容)。虽滔滔汩汩,无数层折弄成这一大段,看来却是下文灵氛、巫咸二段引子”(本段特点与作用),林氏从全诗整体角度,分析各段段旨及与前后段在结构上的必然联系,可谓深得诗人构思之妙。二、注重文义阐发。林氏不但逐段分析段旨,而于篇末“议论”,对全篇诗旨加以阐明。如对《云中君》、《惜诵》诸篇的议论,深识篇旨。三、注重将屈原诗作置于历史背景之中加以疏解,突出屈子忠君爱国思想。在《凡例》、《离骚》“议论”中,不但强调屈子“忧国忧民”“忠君爱国”,并驳斥了班固,朱熹等人对屈子的诬枉之词。此书刊行后,盛行一时,乾、嘉年间不少《楚辞》作品,以 《楚辞灯》命名。可见此书影响之深广。本书也有浅陋之病,如称《九歌》之《山鬼》、《国殇》、《礼魂》实为一篇,对《九章》的重新排序,亦无道理; 将《离骚》 “求女”与郑袖联系起来,更错解诗旨。主要版本有:康熙三十六年(1697)挹奎楼刊本,上海、天津、浙江图书馆,厦门大学、华东师大藏。民国六年(1917)北京石印本,题为 《楚辞易读》。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7:1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