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楼兰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楼兰古时名城 在今新疆若羌县境。楼兰为城邑小国,城名扜泥城。西汉武帝时击败凶奴,楼兰始附汉。昭帝元凤四年(前77年)霍光杀楼兰王尝归,立其弟为王,改楼兰国名鄯善。三国时鄯善属魏,西晋时封鄯善王为归义侯。后渐消声匿迹。20世纪初始发现楼兰古城遗址,遗址为三百米见方的城,占地约十万平方米,城墙用粘土和红柳枝相间筑成。南、北城墙保存较多,西墙次之。墙厚一米,残高二米,残存部分基宽五——八米。城址四面城墙近中部有缺口,大概为城门。城内街衢脉略分明,官署民舍,界线清楚。城中到处可见残存的房屋,墙多用红柳枝编成篱,再抹上黄泥,只官署大房墙用土坯砌成。地面到处堆置檩木。周围有不少古墓及佛塔遗址。 楼兰故地 楼兰《汉书》作鄯善。西域城国名,都扜泥城,今新疆尉犁东罗布泊西北、孔雀河北岸(一说即今若羌)。后迁至伊循城(今若羌东米兰),改称都善。为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今尚存古城遗址,英人斯坦因曾在此发现木简及写本。 楼兰汉朝初期的西域国名,首都名叫扜泥城(今楼兰古城遗址)。其国处于罗布泊四周,多砂碛,少田地,居民半农半牧。根据考古发掘,早期居民为短颅型、高颧骨、大眼窝、下巴前伸,显然是特殊类型的欧洲白种人。汉朝初期,其地又多羌人,故与匈奴关系密切。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汉朝派勇士傅介子刺杀亲近匈奴的楼兰王安归,改立亲近汉朝的尉屠耆为王,迁都于罗布泊西南(今新疆若羌县米兰古城),改其国名为“鄯善”。汉朝又应尉屠耆的请求,在鄯善国都以西不远的伊循城驻兵屯田,于是,内地的汉人又不断迁居这里。 楼兰地名,今罗布泊西北之古城。初属匈奴。西汉神爵二年(前60),始属西域都护。东汉初属莎车,并有小宛、戎卢、且末三国。东汉永平十六年(73),班超出使西域后,复属西域都护。汉魏之际,并小宛、戎卢、精绝等国。三国时属魏。隋朝大业五年(609),以其地置鄯善郡。唐朝贞观年间,康国首领来此定居,曰“典合城”。唐上元二年(675),改名为“石城镇”。 楼兰中国古代西域民族名、政权名。亦称“鄯善”。游牧于今新疆若羌县一带,饲养驴、马、骆驼,能制造兵器。其首府在扜泥城,为内地通往西域的门户。前108年归依汉王朝,同时又秘密附属匈奴,并为其探听汉朝消息。前77年,因楼兰王弟尉屠耆向汉告状,汉派傅介子刺杀了其王安归,立尉屠耆为王,改国名为鄯善,设置都尉,派兵屯田。王莽执政时,又归附匈奴。东汉时,复依汉。三国时属魏。西晋时其王被封为归义侯。东晋时先属前凉后归前秦,南北朝时多次向北魏朝贡。448年,首领韩拔被北魏封为“西戎校尉,鄯善王”。609年,隋于当地设鄯善郡进行管理。 楼兰见“鄯善”(1186页)。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