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榕坛问业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榕坛问业

明代批评理学的著作。十八卷。明黄道周著。黄道周(1585—1646),字幼平,号石斋。福建漳浦人。天启进士,崇祯初官右中允,后进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南都覆灭后,唐王以为武英殿大学士,兵败后被清兵俘杀。《榕坛问业》卷一至卷十六是作者崇祯七年—八年(1634—1635)在家乡的讲学文稿;卷十七为答友人问;卷十八为弟子们遵照师说与蒋德璟论学的内容。
《榕坛问业》一书是作者于治学过程中所积累的思想。全书的宗旨在于阐明致知明善,涉及面非常广博,“凡天文、地志、经史、百家之说,无不随问阐发,不尽作性命空谈”(《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此书文理流畅、论证严谨、观点明确,这在大部分理学家都热衷于玄论清谈,故弄玄虚、谈儒似谈禅的世风下,实属难得。但由于哲理性较强,故阅读时不免给人“词意深奥”之感。作者很讲究师法,书中凡是由弟子参与撰写的部分,均注明其姓名,并加作者题识。
宇宙观上,主张唯物主义一元论,指出“万物一体”。整个宇宙中,无论是能否感觉到,存在的都是物质,“圣人看得世上只是一物”,“自宇宙内外,有形有声,至声臭断处,都是此物贯彻”。人性论上,反对宋儒所谓“气质之性”说,认为“气有清浊,质有敏钝,自是气质,何关性上事。性则通天彻地,只此一物,于动极处见不动”。指出人性之初,本无上智下愚之别,“上智下愚,俱是积习所成”,即由于后天的影响才造成差异。强调“克己”,认为“克己者,只把己聪明才智一一竭尽,精神力量一一抖擞”,把先天本性充分发挥出来,使视听言动“无一是我自家气质,如此便是格物物格,致知知至耳”。
但是,一般认为该书的思想没有形成体系。
主要版本有《四库全书》本,《明儒学案》中有辑录。

榕坛问业

十八卷。明黄道周(1585—1646)撰。黄道周字幼平,一作幼玄,号石斋,漳浦 (今属福建)人。天启进士,选庶吉士,散馆补编修,以终养归。崇祯时任右中允。南明时任礼部尚书。他对 “性”、“情”等多有论述,曾深辨宋儒气质之性之非。著有 《易象正》、《三易洞玑》、《太函经》等书。作者自崇祯五年(1632)起家居,讲学于漳浦北山,崇祯七年(1634)夏就芝山之正学堂为讲舍,于崇祯八年(1635)冬召任原官,始罢讲。此书为作者家居时讲学的语录汇编。本书的前十六卷即自崇祯七年五月至崇祯八年冬的讲学语录,第十七卷为作者答复友人的问难之书。第十八卷为答同年蒋德璟所问,为黄道周的弟子所代答,并附蒋德璟原问十八条于后。全书以问答的形式整理而成。每卷分载所编弟子姓名、每卷前又各缀以黄道周的题识。全书的大旨以致知明善为宗,主要宗法于朱熹之学。如他在书中认为,人之性初本无智愚之别,是由积习所造成智愚之分,只要“克己”,把先天本性发挥出来,“便是格物物格”,致知知至。千古圣贤学问只是“致知”。所谓 “致知”,只是 “知止”。此“止”字,只是至善。他重视“慎独”,认为“慎独”的关键是“时时守中”,即保持中庸。其他关于天文、地志、经史、百家之说,无不随问阐发,不作性命之空谈。由于作者博学贯通,故能有叩必竭,响应不穷。虽然词意间涉深奥,而指归则大体可识。明儒语录多陈因迂腐,为博学之士所轻,黄道周的《榕坛问业》可一雪其弊,故为后世学者所重。有明刊本、清刊本、《四库全书》本。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9:1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