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樊君夔匜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樊君夔匜春秋时期铜器。作舀水用。据传为新中国建立前从长沙市杨家山西汉中晚期的刘骄墓中出土。现藏湖南省博物馆。通高15.4厘米,长25厘米,器身破碎不全,惟盖部尚完整。器作兽头形,四足低矮,尾端有扳作兽形。盖饰蟠螭纹,惜上部立鸟断损。器、盖内均有铭文十八字,两相对勘,可知其全文为 “樊君夔用□自作□匜,子子孙孙永宝用享。” 据 《舆地沿革表》卷十二载:襄阳县 “周时荆州之域,汉北则豫州域。中有樊、鄾、鄢、罗、榖、卢戎六国,后皆并于楚。樊国在城北汉江上,即今樊城北,为仲山甫所封,其灭于楚,当在春秋之前”。除此匜外,樊君夔夫妇的墓葬在靠近襄阳的河南信阳市已被发现,出土不少 “樊君夔”、“樊夫人”铭的铜器,其时代当在春秋早、中期。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