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檄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檄檄文。皇帝下达文书的一种。多用于征伐叛逆。《明史·职官志一》: “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曰制、曰册文、曰谕、曰书、曰符、曰令、曰檄。” 檄古代用以征召、晓喻、申讨等之官方文书。写于木简上,长一尺二寸。若遇急事,则插上鸟毛或鸡毛,称羽檄。后泛称这类官文书为檄。 檄古代文体之一种。官府用以征召、晓谕或声讨的文书。唐代作为进士科考试内容之一,列入“杂文”之内。参见“杂文”。 檄文体名。许慎《说文解字》:“以木简为书,长尺二寸,用以号召;若有急则插鸡羽而遗之,故谓之羽檄,言如飞之急也”。檄为告急之文,多用于声讨和征伐,后世也用于晓喻部属臣民。刘勰《文心雕龙》:“檄者,皦也。宣露于外,皦然明白也”。“至周穆西征,祭公谋父称古有威让之令,令有文告之辞,即檄之本源也”。直到战国,檄名始称。《史记·陈余传》:“诚听臣之计,可不攻而降城,不战而略地,传檄而千里定”。檄之措辞表义,务在刚健。李充《翰林论》:“檄不切厉则敌心陵;言不夸壮则军容弱”。“必事昭而理辨,气盛而辞断,此其要也”(《文心雕龙》)。檄文写作的特点往往是矜夸己方,指责对方,铺陈夸饰,张扬其辞,具有雄壮刚健、气势奔放的风格。魏晋时陈琳的《为袁绍檄豫州》以及唐代骆宾王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都是脍炙人口的檄文名篇。后人评赞后者“雄文劲采,足以壮军声而作义勇”,可见此文具有极大的鼓动性。檄文在唐以前多用散体,唐以后多用骈文。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