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欧阳修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90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他早年丧父,家境贫寒,但能刻苦自学,勤奋上进。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历任西京留守推官,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滁州(今安徽滁县)太守。至和元年(1054),与宋祁同修《新唐书》。后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刑部、兵部尚书。晚年知蔡州 (今河南汝南县),改号“六一居士”。又以太子少师的身伤辞职,居颖州。卒谥文忠。他早年热心改革政治,要求去除积弊,是北宋中叶的重要政治人物。晚年对王安石变法有所不满。主张文学应切合实用,重视内容,反对浮靡。提拔奖掖了许多贤士,如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等,是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和诗文革新运动的主将。文学成就中散文较高,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散文作品各体兼备,政论、史论、记事、抒情、笔记,无所不能。大多内容充实,气势旺盛,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其诗反映人民疾苦,抒写个人情怀,平易疏畅,具有以文为诗的特点。词作以描写恋情相思、惜春宴饮居多,表现出风流蕴藉的情调。他的 《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体裁,对后世诗歌理论的发展很有贡献。著有 《欧阳文忠公集》。 欧阳修1007—1072OuYang xiu宋代政治家、文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次年任西京留守推官,与梅尧臣、尹洙等结为至交。后任馆阁校勘。景祐三年(1036),因替范仲淹辩护,被贬为夷陵令。后被召回京。积极参预范仲淹等人推行的“庆历新政”。庆历五年(1045),被贬知滁州。又知扬州、颍州、应天府等地。后再次被召。嘉祐二年(1057),以翰林学士知贡举,斥退险怪艰涩之文。后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又继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神宗时,对王安石推行的青苗法等表示异议。熙宁四年(1071),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 欧阳修1007—1072Ouyangxiu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市)人。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但学习勤奋,尤爱韩昌黎文。天圣八年(1030)考取进士,入朝为馆阁校勘。庆历三年(1043)任知谏院。嘉祐年间(1056—1063),加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拜礼部侍郎兼翰林侍读学士,又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时出知毫州(今安徽毫县)、青州(今山东益都)。欧阳修在政治上主张改革,曾支持范仲淹,遭政敌打击,屡遭贬谪。王安石推行新法时,他曾对其中的青苗法表示不满。在文学方面,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重视内容,力求革除宋初以来浮靡诡怪、追求形式的文风。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之一。他的文章“条达疏畅”(《嘉祐集·上欧阳内翰书》),不论叙事、说理或抒情,都能婉转透辟,曲尽其意。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史学方面,与宋祁合修《新唐书》,自撰《新五代史》。 欧阳修1007—1072Ouyangxiu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幼年丧父,家境较为贫困,母亲用荻杆划地教他识字,自己也废寝忘食,发愤读书,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次年任西京留守推官,常与梅尧臣、尹洙磋切诗艺。景祐元年任馆阁校勘,因为范仲淹辩护而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康定元年奉召回京,庆历五年,因参与范仲淹变法事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县)太守。曾在扬州,颍州、应天府任职。至和元年奉诏入京,与宋祁同修《新唐书》,此后又以翰林学士的身分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的文风,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嘉祐五年(1060)任枢密副使,次年任参知政事,以后又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熙宁四年(1071)以太子少师的身分辞职,居颍州、卒谥文忠。欧阳修是北宋中叶文坛的领袖,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他亲自创导了诗文革新运动,提倡卫儒僻佛以学韩愈之道,主张作家要有自己的风格,强调文章要写的明白晓畅,“文从字顺”,反对五代以来的浮艳文风。并在自己周围团结了一批文人,经过他们的努力,古文运动取得了很大成就。欧阳修一身勤于创作,散文、诗、词、文学理论、经史古学等均有建树。散文方面继承了韩文的特点,政论文内容充实,简明自然,如《伶官传序》、《上高司谏书》,叙事文笔墨精炼,摇曳生姿,如《秋声赋》、《醉翁亭记》等,形成一种平易疏畅、委婉曲折的风格。诗共有850多首,有反映人民痛苦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品,如《食糟民》、《边户》;更多的是抒写个人生活情绪及亲友唱和之作,内容较贫弱,如《戏答元珍》等;还有一些写景咏物诗。这些诗受韩愈以文为诗的影响,散文化议论化较多,缺乏生动的形象。词多数是描写爱情的作品,如《踏莎行》、《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临江仙·柳外轻雷池上雨》等;也有抒发个人抱负的作品,如《采桑子》十首,《朝中措·平山堂》等;以及描写风土民俗,揭露当时社会矛盾的作品。这些词受冯延巳的影响较深,善于捕捉景物形象,语言精炼明白,采用俚俗词语,并对慢词进行了创制和尝试。在文学理论方面,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种简便的诗歌评论形式。他还著有《新唐书》、《新五代史》、《集古集跋尾》。作品收入《欧阳文忠公全集》。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吉州庐陵(今江西永丰县)人,所以他自称 “庐陵人”。4岁丧父,在寡母郑氏抚育下读书,因家贫,用荻秆在地上学写字。仁宗天圣8年(1030)中进士,次年任两京留守推官,历任宣德郎、充馆阁校勘。庆历三年知谏院,擢知制法,大力赞助范仲淹推行庆历新政。新政失败后被贬为滁州太守,又当过扬州、颖州知州。后才奉诏入京与宋祁一同修《新唐书》。晚年趋于保守,反对王安石变法。死后谥 “文忠”,有 《欧阳文忠公集》 153卷,附录5卷,又撰有 《新五代史》 74卷。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自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历知滁、扬、颍、青诸州,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卒谥文忠。早期支持范仲淹等政治改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力倡古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洵父子、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诗、词、文均有较高成就,兼有雄健清新、和婉深挚的风格。又有《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论诗的新形式,于后世影响很大。曾与宋祁合编《新唐书》,又自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集》一百三十五卷。 欧阳修论述了文与道的关系。认为道是内容,文是形式,强调道对文的决定作用,重道,但也不轻视文。还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精神内容,而非物质形式。论述了审美过程中心和物的关系。推崇山林之乐。参见“文学”中的“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字永叙,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天圣八年(1030)进士,次年任西京留守推官,与梅尧臣、尹洙结为至交,切磋诗文。景祐元年(1034)召试学士院,充馆阁校勘。景祐三年,因为批评时政而被贬的范仲淹申辩,也遭贬为夷陵县令。康定元年(1040)召回任馆阁校勘。庆历三年(1043)知谏院,擢知制诰,大力支持范仲淹等人推行庆历新政。不久新政失败,又上书反对罢范仲淹政事,出知滁、扬、颍等州。至和元年(1054)召回与宋祁同修《新唐书》。嘉祐二年(1057)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的文风,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天下文风为之一变。嘉祐五年任枢密副使,次年任参知政事。以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神宗初,知亳、蔡等州。因反对王安石青苗法,坚请辞职。熙宁三年(1070)改号“六一居士”,次年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居颍州。卒谥文忠。欧阳修博学多才,精通史学、金石学,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在诗、词、散文各方面都取得卓著成就,但文学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散文。他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早年学习写作平实朴素的古文,曾补缀校定《韩愈文集》。其古文理论与韩愈一脉相承又有发展,在文与道的关系上,主张道先于文,强调作者的道德修养。在语言风格上,主张“文从字顺”,提倡平实自然切于实用的文风,并以自己的古文创作起到了示范作用。他的《与高司谏书》、《朋党论》等议论文分析透辟,富有内在逻辑力量,表现了作者刚直不阿的性格。他的叙事写景抒情怀人的散文文学色彩浓厚,最能代表其散文成就。如《醉翁亭记》、《丰乐亭记》、《秋声赋》等都是历代传诵不衰的名作。其诗歌创作成就不及散文,但也很有特色。他学习韩愈的“以文为诗”,表现出议论化、散文化的倾向,但避免了险怪生僻。如《明妃曲和王介甫作》、《紫石屏歌》等名作,都能以雄畅奔泻的笔力传达出独特的风致韵律。他还善于论诗,曾提出诗“穷者而后功”的论点,发展了杜甫、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产生过很大影响。所著《六一诗话》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话,以随便亲切的漫谈方式评叙诗歌,成为一种论诗的新形式。他还擅长写词,但内容较狭窄,仍以表现恋情相思、惜春悲秋为主,词风近于冯延巳,与晏殊并称,如《踏莎行》、《蝶恋花》等词,笔调婉转,情思深挚,意境深远,是北宋婉约词的名作。欧阳修以高超的文学见识和卓越的创作实绩而成为当时文坛宗主,“天下翕然师尊之”(苏轼《居士集叙》),他领导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扶植荐拔了苏轼、王安石、苏洵等一批著名文学家,成功地变革了诗风和文风,对后代影响颇大。著有《欧阳文忠公集》,有《四部丛刊》影印元刊本等。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曾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支持范仲淹改革,并奖掖后进,提倡诗文革新。著有《欧阳文忠集》、 《新五代史》等。在伦理思想上,力主排佛,认为“王政缺,礼义废”是佛患盛行的根本原因,因而主张“补其缺,修其废,使王政明而礼义充”,提出“礼义者,胜佛之本”(《本论》)。关于人性问题,他初持性恶论,后转奉性善论,最终又反对将人性区分为善恶、善恶混或上中下三品等,主张“无言性可也”。关于道德修养问题,他反对二程“存理灭欲”的禁欲主义,主张“损君益民”,顺乎民欲而除其害,认为臣忠须以君明为前提条件。 《欧阳修》张华盛著。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此书共四章,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是对欧阳修的评论;后一部分是欧阳修文学作品的评注。作者在论述了欧阳修的生平和政治主张以后,重点论述了欧阳修领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作者指出:从北宋统治阶层内部的政治斗争可以了解诗文革新运动的历史原因;从时文、昆体诗的控制文坛可以了解运动向前发展的艰巨性,这就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社会背景。如果没有梅尧臣、苏舜钦、尹洙等人阐发文论,创作诗文,便不可能把宋初诗文革新的启蒙运动引向深入;如果没有欧阳修对他们的极力褒扬,他们在文坛上的威望和影响也将大为减色。他们之间彼此促进,互相揄扬,对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中期发展,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作用。而推倒时文、西昆体诗,奠定北宋一代文体诗风的不是别人,正是欧阳修,进而,作者从“学韩辟佛、复古非今”、“阐明理论、指引革新”、“发表诗话、抨击西昆”、“罢黜时文、提举后进”、“大兴创作、绮丽销声”等几个方面论述了欧阳修之所以能领导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取得成功的措施和原因。在《欧阳修部分散文评注》里,作者指出欧阳修的散文具有这样几个特点:一、简明自然,条达疏畅;二、雄辩宏辞,以理服人;三、纡余委备,容与闲易;四、富于挚情,清音幽韵。并选了欧阳修《朋党论》、《醉翁亭记》、《秋声赋》等9篇文章分别作了注释和解说。 《欧阳修》郭正忠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出版。此书较系统地介绍了欧阳修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其中《欧阳修散文的特色和影响》一节专论欧阳修的散文,作者认为欧阳修的散文,种类颇多,大体上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称为“经旨”、“辨”、“论辨”、“时论”,包括对儒家经典旨意的质疑,对传统见解和史载的辩驳,对时事政策的评论,属于政论、史论和时事述评的性质。另一类称为“序”、“书”、“杂题跋”、“杂文”、“试笔”、“笔说”,大抵属于文学批评和各种随笔、杂文和小品。这两类散文均以议论为主,间或杂有小叙。它们大都内容充实,观点新颖,笔锋犀利,具有一定的斗争性。第三类是“记”、“传”和“祭文”,属于叙事、绘景或抒情性质,间或略有小议。这类散文,艺术性最高。关于欧阳修散文的艺术特色,作者引用了周振甫先生概括的五点,即一、婉转曲折,态度从容;二、气势旺盛,措辞平易;三、结构严密,富有逻辑力量;四、一唱三叹,富有情韵;五、用词造句,精炼而有变化。作者还论述了欧阳修散文对同辈、晚辈及后人的影响。 欧阳修欧阳修1007——1072北宋大文学家、史学冢。北宋新古文运动领袖,在理论与创作实践上有重大建树。其古文美学理论是对唐代古文家的继承与发展,也纠正了西昆派的不良倾向以及新古文运动先驱者的某些偏颇。在文与道、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关系上,他提出文道并重、道先文后的观点,大致相当于思想性与艺术性并重、思想性先于艺术性的观点。将“道”与“文”统一在儒家“圣人”的名下,以确定二者并重的地位。他指出“道”的源头在于“经”,《答祖择之书》说:“学者当师经,师经必先求其意,意深则心定,心定则道纯,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他把“道”作为作家修养的功夫与创作的先决条件(“中充实”),明显受到韩愈《答李翊书》的启示,与道学家视“道”为终身学问,以“文”为工具不同。韩重道统,欧重功利(见《与张秀才第二书》),二者也有区别。他认为“圣人之文,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答吴充秀才书》),虽属道先文后之说,却是针对西昆派只重艺术形式而轻视思想内容的创作倾向而发的。在重道的同时,并不轻视文的作用。他认为“道”不能代替“文”,以颜渊为例,说明有德者不必有言。他强调独创性,主张建立个性风格,对唐代李翱“自成一家”的见解作了发挥,并加以理论化。《与乐秀才第一书》说:“古之学者非一家,其为道虽同,言语文章,未尝相似。孔子之系《易》,周公之作《书》,奚斯之作《颂》,其辞皆不同,而各自以为经。子游、子夏、子张与颜回同一师,其为人皆不同,各由其性而就于道耳。”可见“道”并不排斥“文”的个性化,个性化的形成是同作冢先天的秉赋、气质以及后天的修养等分不开的。在新古文运动开始时反对“僻涩言苦”的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取其自然”这一创作实践的标准。据曾巩转告王安石说:“欧公更欲足下少廓其文,勿用造语及模拟前人。欧云:孟、韩文虽高,不必似之也,取其自然耳。”(《与王介甫第一书》)语言及作品风格的自然,是对矫揉造作与机械模仿而言的,它继承了韩文“文从字顺”、“章妥句适”的一面,体现了宋代古文家的审美标准。在创作实践中,他注重传记文学,提出了“事信”、“载大”、“言文”(《代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书》)的审美标准。“事信”,是说內容的“真”;“载大”,是说宗旨的“善”;“言文”,是说形式的“美”。这三者的结合,体现了历史观、伦理观和审美观的统一。他对古文创作还提出“文简而意深”的要求,在可能简短的文字形式中表达尽可能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但在语言上刻意求简的偏向,也为后人所诟病。对创作中审美经验的积累尤为珍视,他说:“惟勤读书而多为文,自工……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苏轼《记欧阳公论文》)欧阳修的散文美学思想,直接指导了宋代新古文运动;他的“取其自然”的创作观点,奠定了宋代散文的基本审美风格;他的关于传记文学的理论,成为后来古文家“义法”论的先声;他提倡的简古文风和正统文学观点,一直影响到清代桐城派古文。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4岁丧父,母郑氏亲教之,家境甚贫。天圣八年(1030)进士,任西京留守推官,始从尹洙游,与梅尧臣诗文交往,后入为馆阁校勘,庆历初(1041)进集贤校理,知谏院,任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范仲淹改革失败,革新派相继罢黜,他上疏极谏,被贬知滁州、扬州、颖州。后以翰林学士知贡举,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熙宁初与王安石不合,以太子少师致仕,赠太子太师,谥号文忠。著有《欧阳文忠集》153卷,附录5卷。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他早年深爱韩愈文的广博深厚,为官后与尹洙、梅尧臣、苏舜钦等致力提倡古文,反对浮华的西昆体和险怪奇涩的时文,并用知贡举的地位打击华而不实的文风,识别和培养古文人才,三苏、曾巩、王安石皆出自其门下。经过欧阳修等人的多年努力,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终于取得了全面胜利,造就了宋代文学群星璀灿的鼎盛局面。他继承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主张文以明道,文以致用,提倡平易自然的文风。其散文创作,大都具有平易流畅,委婉曲折的特色,他的政论、史论以及抒情散文,都有着很高的成就,不少篇章成了千古名篇。在理论上和创作实践上,欧阳修都是一代文坛宗师,他是宋代第一个在散文、诗、词上都卓有成就的作家。他的诗词也有着与散文同样的清新流丽的特色,其《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诗论的新形式。欧阳修著作甚丰,又有《新五代史》、《集古录》、《牡丹记》、《归田录》、《毛诗本义》,与宋祁等合著《新唐书》等。 欧阳修欧阳修欧阳修 (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庐陵 (今江西吉安) 人。仁宗天圣八年(1030) 进士。曾任西京留守推官等。庆历初以右正言知制话。因支持范仲淹革新事贬知滁州、扬州、颍州等地。后人为翰林学士、史馆修撰,与宋祈合修 《新唐书》。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熙宁中,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赠太子太师,谥文忠。有 《欧阳文忠集》 153卷,附录5卷,《新五代史》74卷。他是北宋复古运动的代表人物,在诗、文、词诸方面成就都很显著。其散文内容大都丰富切实,风格委婉言蓄,平易自然; 而且兼及政论、史论、记事、抒情、碑志、笔记等各种文体,并各有特色。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醉翁亭记》、《秋声赋》、《丰乐亭记》、《泷岗阡表》、《祭石曼卿文》,以及《五代史伶官传序》、《朋党论》、《与高司谏书》 等,都是比较优秀的文章。其词多为写景言情之作,部分作品直抒情怀。写景清新疏淡,如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等。言情深沉委婉,如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生查子·无夕》 等。抒怀明快峻洁,如 《朝中措·平山堂》 等。他的词较晏殊词境界要宽,抒情更深,对秦观、李清照等影响很大。其诗逊于词,虽注意了美刺劝戒,但多以文人诗,缺乏意境韵味。有些作品语言尚自然流畅,风格亦清新可喜,如 《戏答元珍》、《丰乐亭游春》、《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等。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曾任西京留守推官等。庆历初以右正言知制诰。因支持范仲淹革新事贬知滁州、扬州、颍州等地。后入为翰林学士、史馆修撰,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熙宁中,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赠太子太师,谥文忠。有《欧阳文忠集》153卷,附录5卷,《新五代史》74卷。他是北宋复古运动的代表人物,在诗、文、词诸方面成就都很显著。其散文大都内容丰富切实,风格委婉含蓄,平易自然; 而且兼及政论、史论、记事、抒情、碑志、笔记等各体各类,并各有特色。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醉翁亭记》、《秋声赋》、《丰乐亭记》、《泷岗阡表》、《祭石曼卿文》,以及《五代史伶官传序》、《朋党论》、《与高司谏书》等,都是比较优秀的文章。其词多为写景言情之作,部分作品直抒怀抱。写景清新疏淡,如《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等。言情深沉委婉,如《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生查子·元夕》等。抒怀明快峻洁,如《朝中措·平山堂》等。他的词较晏殊词境界要宽,抒情更深,对秦观、李清照等影响较大。其诗逊于词,虽注意了美刺劝戒,但多以文人诗,缺乏意境韵味。有些作品语言尚自然流畅,风格亦清新可喜,如《戏答元珍》、《丰乐亭游春》、《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等。 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吉州永丰(今江西永丰县)人。生于1007年,卒于1072年。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对改变当时形式主义的文风和诗风起了很大作用。他一生写了500余篇散文,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成就最为卓著。对王安石、“三苏”(特别是苏轼)的散文创作影响很大。此外,他的诗、词也都有独到之处,对经学、史学、金石学的研究均取得很大成就。有《六一词》传世。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字永叔。庐陵(今江西吉安)人。4岁丧父,母亲教之,家甚贫,以获画地学书。敏悟过人,过目成诵。举进士甲科,调西京推官。庆历初,召知谏院,改右正言,知制诰。时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相继罢去,修上疏极谏。出知滁州、徙扬州、颍州、青州(益都)。还,为翰林学士。嘉祐间,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与韩琦同心辅政。熙宁初,与王安石不合,以太子少师致仕。修博极群书,得《昌黎遗稿》,苦心探索,遂以文章冠天下。自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谓:《集古录》一千卷,书一万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鹤一双也。著有《文忠集》153卷,《六一词》1卷,《六一词话》1卷,及《毛诗本义》、《新唐书》、《新五代史》、《集古录》、《洛阳牡丹记》、《归田录》等(均见《四库总目》)等。欧阳修曾于济南写下了《留饮齐州舜泉》。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