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步天歌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161 步天歌一部用诗歌形式介绍全天星官的天文著作。1卷。一般认为是唐代王希明(号“丹元子”)所作,故亦称“丹元子步天歌”。也有人认为“丹元子”是隋代隐者,王希明是为《步天歌》作注的。该书首创将整个天空分成三垣廿八宿,共31个天区,每一天区包含数目不等的星官和星数。七字一句歌词,有韵,介绍每个星官的名称、星数和位置,简洁易懂,条理清楚,配有星图,容易记诵。对人们辨认和记忆星官很有帮助。历代相传,是中国古代学习天文学的必读书。 步天歌古代天文学著作。又名《丹元子步天歌》、《天文步天歌》、《鬼料窍》、《天文鬼料窍》等。一卷。作者情况不详。一种说法,认为是唐代王希明所著。也有的认为是隋代丹元子所著而经王希明流传于世。还有人认为王希明的号就是丹元子,有的版本上还有“晋丹元子撰王希明注”、“晋赵裴撰王希明注”等字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有“《步天歌》七卷”的记述,经多方考证认为它不是原本,而是被后人窜乱的本子。《步天歌》将全天可见之恒星按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以及二十八宿进行分区,用七字诗句分别予以叙述,其内容涉及各星官的名称、所包含的星数、大致的相对位置、排列形状等。被述及的星官共一百三十八座,星数达一千四百六十五颗。据《文献通考》记述,《步天歌》后还附有一篇《五星凌犯赋》,但在现传本中未见。大部分版本中在叙述到某一星区中恒星的相对位置时均附有相应的星图,但有的版本中略去了这些星图。 步天歌书名。唐代王希明著(一说隋代丹元子所作)。用诗歌形式介绍全天星官,首创三垣二十八宿划分星空的方法。为历代初学天文者的入门书和观天指南。 《步天歌》《步天歌》 是中国古代的天文学著作,又名 《丹元子步天歌》,为公元前7世纪末唐代学者王希明著,丹元子是他的号。中国自战国以来,星占术广为流传,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星占家,从而促进了中国古代天文观测的发展。战国时期的石申、甘德、巫咸等人被认为是中国早期的方位天文学家。他们作了大量的天文观测工作,也命名了一些星宫,但他们所观察到的星宫有许多不同,而且认识也不完整。汉代以后,随着天文学的发展,对全天星宫的认识非常必要,人们迫切需要能够帮助识别和记忆全天星宫的工具,于是便产生了许多星表、星图,如三国时期吴太史令陈卓综合了石申、甘德、巫咸三家观测到的所有星宫,求同存异,编制了含有283宫1464星的星表,并绘成星图。星表、星图虽然提供了认识全天的形象化工具,但不便记忆,于是又出现了许多以韵文诗歌等文学形式描述全天星宫的作品,如公元438年北魏张渊写的 《大家赋》 等。 《步天歌》《步天歌》是中国古代的天文学著作,又名 《丹元子步天歌》,为公元前7世纪末唐代学者王希明著,丹元子是他的号。中国自战国以来,星占术广为流传,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星占家,从而促进了中国古代天文观测的发展。战国时期的石申、甘德、巫咸等人被认为是中国早期的方位天文学家。他们作了大量的天文观测工作,也命名了一些星宫,但他们所观察到的星宫有许多不同,而且认识也不完整。汉代以后,随着天文学的发展,对全天星宫的认识非常必要,人们迫切需要能够帮助识别和记忆全天星宫的工具,于是便产生了许多星表、星图,如三国时期吴太史令陈卓综合了石申、甘德、巫咸三家观测到的所有星宫,求同存异,编制了含有283宫1464星的星表,并绘成星图。星表、星图虽然提供了认识全天的形象化工具,但不便记忆,于是又出现了许多以韵文诗歌等文学形式描述全天星宫的作品,如公元438年北魏张渊写的 《大家赋》等。 《步天歌》用七言诗歌介绍识别全天星官的天文著作,共1卷。第1次把天空划分为31个天区(三垣二十八宿)。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