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步天歌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161 步天歌

一部用诗歌形式介绍全天星官的天文著作。1卷。一般认为是唐代王希明(号“丹元子”)所作,故亦称“丹元子步天歌”。也有人认为“丹元子”是隋代隐者,王希明是为《步天歌》作注的。该书首创将整个天空分成三垣廿八宿,共31个天区,每一天区包含数目不等的星官和星数。七字一句歌词,有韵,介绍每个星官的名称、星数和位置,简洁易懂,条理清楚,配有星图,容易记诵。对人们辨认和记忆星官很有帮助。历代相传,是中国古代学习天文学的必读书。

步天歌

古代天文学著作。又名《丹元子步天歌》、《天文步天歌》、《鬼料窍》、《天文鬼料窍》等。一卷。作者情况不详。一种说法,认为是唐代王希明所著。也有的认为是隋代丹元子所著而经王希明流传于世。还有人认为王希明的号就是丹元子,有的版本上还有“晋丹元子撰王希明注”、“晋赵裴撰王希明注”等字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有“《步天歌》七卷”的记述,经多方考证认为它不是原本,而是被后人窜乱的本子。《步天歌》将全天可见之恒星按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以及二十八宿进行分区,用七字诗句分别予以叙述,其内容涉及各星官的名称、所包含的星数、大致的相对位置、排列形状等。被述及的星官共一百三十八座,星数达一千四百六十五颗。据《文献通考》记述,《步天歌》后还附有一篇《五星凌犯赋》,但在现传本中未见。大部分版本中在叙述到某一星区中恒星的相对位置时均附有相应的星图,但有的版本中略去了这些星图。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是建立在人们对天文现象的长期观察的基础上的。确定某一天体或某一天象的发生在恒星之间的位置需要了解恒星之间的相对位置。以前是通过师徒之间的口头相授将有关知识流传下来的,这常会出现差错。而对于不同的天文学派,恒星的分区方法和命名也会有差别,从而使人们对恒星相对位置的认识很难得到统一,这对天文学的发展显然是不利的。《步天歌》的出现和流传才使这种情况得到改变。人们通过《步天歌》中诗句所描述的恒星之间的相对位置和星官的形状,对照所附的星图就有可能得到完全相同的概念,从而保证了人们对恒星相对位置的认识之连贯性、一致性,为古代天象资料的积累和应用提供了便利。《步天歌》中诗句有韵,浅显通俗,简洁形象,条理清晰,十分便于记忆,人们可以对照所附的星图随着诗句的指引在恒星世界中漫步,从而达到认星辨位的效果。南宋郑樵曾经谈到利用《步天歌》认星时的感受:“一日得《步天歌》而诵之,时素秋无月,清天如水,长诵一句,凝目一星,不三数夜,一天星斗尽在胸中矣。”它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辨认恒星位置时可能出现的错误,为恒星命名情况的历代相传提供了条件。它不但在普及天文学知识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而且对专业天文工作者也是一本相当重要的必读著作。
有清代道光刊《三才略》本,光绪十七年刊《求实斋丛书》本,上海自然博物馆藏明刊本和浙江省图书馆藏彭氏知圣道斋抄本《天文鬼料窍》等单行本,在各种版本的《通志》、《文献通考》和文津阁本《灵台秘苑》等著作中均也有收录。

步天歌

书名。唐代王希明著(一说隋代丹元子所作)。用诗歌形式介绍全天星官,首创三垣二十八宿划分星空的方法。为历代初学天文者的入门书和观天指南。

《步天歌》

《步天歌》 是中国古代的天文学著作,又名 《丹元子步天歌》,为公元前7世纪末唐代学者王希明著,丹元子是他的号。中国自战国以来,星占术广为流传,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星占家,从而促进了中国古代天文观测的发展。战国时期的石申、甘德、巫咸等人被认为是中国早期的方位天文学家。他们作了大量的天文观测工作,也命名了一些星宫,但他们所观察到的星宫有许多不同,而且认识也不完整。汉代以后,随着天文学的发展,对全天星宫的认识非常必要,人们迫切需要能够帮助识别和记忆全天星宫的工具,于是便产生了许多星表、星图,如三国时期吴太史令陈卓综合了石申、甘德、巫咸三家观测到的所有星宫,求同存异,编制了含有283宫1464星的星表,并绘成星图。星表、星图虽然提供了认识全天的形象化工具,但不便记忆,于是又出现了许多以韵文诗歌等文学形式描述全天星宫的作品,如公元438年北魏张渊写的 《大家赋》 等。
在这种形式下,唐代学者王希明的《丹元子步天歌》 问世。王希明按照三国吴太史令陈卓所总结的283宫和1464星,把整个天空分为三恒二十八宿,一共31个天区。每个天区包括不同星宫和星数,把每个天区的星宫的星数、名称和位置编成七字一句的诗歌,并配有星图。如:“娄三星不匀近一头,左更右更乌夹娄,天仓六个娄下头,天瘦三星仓东头,娄上十一将军候。” 《步天歌》 这部书的特点是它以人们喜闻乐见的诗歌形式,记述了各星的名称、数量、位置。歌词简洁、通俗、条理清楚,描绘生动形象,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古人称赞为: “句中有图,言下有像。” 人们读着它,就象漫步在繁星点点的夜空一样。因此很快流传下来,成为后人学习、研究天文学的必读之物,对宣传、普及天文学知识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此外 《步天歌》 在对星空分区的方法上,以恒二十八宿为主体也是一个创造。

《步天歌》

《步天歌》是中国古代的天文学著作,又名 《丹元子步天歌》,为公元前7世纪末唐代学者王希明著,丹元子是他的号。中国自战国以来,星占术广为流传,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星占家,从而促进了中国古代天文观测的发展。战国时期的石申、甘德、巫咸等人被认为是中国早期的方位天文学家。他们作了大量的天文观测工作,也命名了一些星宫,但他们所观察到的星宫有许多不同,而且认识也不完整。汉代以后,随着天文学的发展,对全天星宫的认识非常必要,人们迫切需要能够帮助识别和记忆全天星宫的工具,于是便产生了许多星表、星图,如三国时期吴太史令陈卓综合了石申、甘德、巫咸三家观测到的所有星宫,求同存异,编制了含有283宫1464星的星表,并绘成星图。星表、星图虽然提供了认识全天的形象化工具,但不便记忆,于是又出现了许多以韵文诗歌等文学形式描述全天星宫的作品,如公元438年北魏张渊写的 《大家赋》等。
在这种形势下,唐代学者王希明的 《丹元子步天歌》问世。王希明按照三国吴太史令陈卓所总结的283宫和1464星,把整个天空分为三恒二十八宿,一共31个天区。每个天区包括不同星宫和星数,把每个天区的星宫的星数、名称和位置编成七字一句的诗歌,并配有星图。如: “娄三星不匀近一头,左更右更乌夹娄,天仓六个娄下头,天瘦三星仓东头,娄上十一将军候。”《步天歌》这部书的特点是它以人们喜闻乐见的诗歌形式,记述了各星的名称、数量、位置。歌词简洁。通俗、条理清楚,描绘生动形象,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古人称赞为: “句中有图,言下有像。”人们读着它,就像漫步在繁星点点的夜空一样。因此很快流传下来,成为后人学习、研究天文学的必读之物,对宣传、普及天文学知识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此外 《步天歌》在对星空分区的方法上,以恒二十八宿为主体也是一个创造。

《步天歌》

用七言诗歌介绍识别全天星官的天文著作,共1卷。第1次把天空划分为31个天区(三垣二十八宿)。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0/19 13:4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