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武术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049 武术

词出于南朝宋国颜延年作《皇太子释奠会诗》:“偃闭武术,阐扬文令”。古代武术是泛指军事说的;后人赋予新的内涵,是指军队和民间用以健身自卫的技艺,故又称之为武艺。中华民国期间,张之江等人以武术为我国特有技艺,改称国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恢复了武术的原称。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它是适应军事活动与健身防病的需要而产生发展起来的。原始社会中工具与武器难于区分,同一木棍、石块用于打猎就是工具,用于格斗就是兵器,在狩猎格斗中就妊育了武术。进入奴隶社会后,出现了以射为主的庠序之教,和执兵器的武舞。《孟子·告子》说:“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说明对射法已有明确体会;西周时期的“六艺”教育,明确提出“五射”、“五驭”的技艺要求。证明武术产生于奴隶社会,并得到相当的发展。春秋战国以后文武分途,儒侠并立,剑侠私斗成风,出现了如养由基、王良、越女等名家,射、御、剑术理论与实践水平大为提高。秦汉以后往往以舞兵器为娱乐,鸿门宴上项庄舞剑故事,说明武术已用于表演,并有单打、对练等不同形式。汉晋以后佛教、道教相继兴起,僧侣地主阶级形成,寺观中的武僧道徒,不受世俗干扰潜心于武术研究,对武术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隋唐时期少林武僧救唐王,使少林武艺名闻于天下。北宋后期武当丹士张三峰在少林武艺基础上,溶道家养生气功与穴法于武术,创内家拳法(包括武艺)使武术得到新的发展,并大大提高了它的健身与医疗的功效。明清之际武术发展至颠峰状态,呈现出内外家合一的趋势,出现了如黄宗羲、颜习斋、王来咸、甘风池等精通内外两家高手。鸦片战争后受现代兵器影响,武术的军事价值下降了; 但由于徒手与持兵的格斗在今后战争中的长期存在,武术的军事技击意义绝不会消失。目前,我国武术继续发展,形成了健身、格斗、表演三种不同要求又紧密联系的武术体系;武术已列入全国竞赛项目,并为进入世界性竞技项目之林而努力。武术的内容是把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动作,按一定规律组成各种徒手和器械的攻防格斗功夫的单式及套路练习。其形式,一般徒手练习称为拳术,器械练习称为兵器武艺。武术器械分为长兵(枪、棍)、短兵(刀、剑)、软兵 (九节鞭、流星锤)、双兵(双刀、双枪)。武术练习可分为单打:即单人练习。对练:两人以上按规定动作顺序进行的攻防练习或表演;对练又分为徒手对练、器械对练、徒手与器械对练。集体表演:六人以上的徒手或器械演练。攻防技术:两人按规则进行的拳术及器械搏斗,如散手(散打),推手,长兵与短兵等。武术门派复杂,不仅有少林、内家两大派,两派又分成许多小支派。各派各具特长,往往安其所习,毁其不见,是不利于武术发展的。从历史上看中华武术是一家,其技击原理、发展方向都是一致的。如何兼取百家之长、发展武术运动,为现代体育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应是武术界共同奋斗的目标。


武术

武术

以徒手或持械的攻防动作为素材,以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功法、套路、对抗为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项目。武术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它萌芽于古代原始的狩猎活动和战争,产生于人们总结战斗中成功的经验和传授取胜于战的技法之中。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以及人们在军事活动、文化教育、保健医疗、生活娱乐等方面的需要,经历代继承和发展,武术逐渐地从古代军事的搏杀技能和简单的武舞发展成具有健身和防身价值的繁多的拳种和流派。这些拳种和流派被继承下来,至今仍广泛流传于国内外。优良的传统武术道德和中华民族精神也随之延续发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武术即被列为优秀民族文化遗产之一。国家体委设立专门机构负责武术工作的开展。1956年,生理学家对武术运动员做了生理测定。1957年,武术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以后每年均进行全国性的武术表演和比赛)。1958年,制定了我国第一部武术规则,鼓励运动员编创自选套路,还成立了全国武术协会。全国各体育学院和体育系相继设立武术专业。1960年开始,各省、市、自治区先后成立武术专业队,武术被列为大、中、小学体育教材的内容。这些主要工作为武术在我国的普及和提高奠定了基础,也为武术的科学化和成为国际体育项目创造了良好条件。70年代末期,随着世界“东方文化热”的到来,武术引起了国内外人们的重视。根据我国武术当时的状况,国家体委制定了以“挖掘整理”为中心的方针政策,开展了对民间传统武术的挖掘和整理,及时地抢救了一些濒于失传的拳种和流派,使散落民间的珍贵资料得以保存,基本上摸清了我国传统武术的现状,并以观摩交流会的形式进行各省交流。与此同时,还开展了以武术散手为主的武术对抗项目,进一步丰富了武术的内容。1982年召开了第1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此后,相继恢复和成立了各级武术协会,多次举办全国武术套路和武术散手的比赛,进一步完善其自身体系,武术普及套路也增加了新的内容。为使世界了解中国武术,我国多次派出武术专业队宣传表演和派出专家讲学,还在国内外举办武术训练班和裁判员学习班,举行国际武术邀请赛和武术擂台赛,向世界进一步展示了武术的丰富内容。1985年1月颁布了我国武术史上第一个运动员等级标准,5月成立了武术研究院,8月成立了国际武术联合会筹备委员会。此后,在多次举办国内外各种武术比赛的同时,还多次举行武术科学研讨会,从多学科的角度对武术进行研究。武术还被列为第11届亚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近年来,有着悠久历史、经历代流传至今的民间传统武术已被有组织地进行整理、继承和普及。武术自选套路、规定套路、武术散手已成为走向世界的当代体育竞技项目,武术普及套路也已成为国内外更多人锻炼身体的体育手段。这标志着中国武术将进一步走向世界。
中学武术教学担负着继承和普及的重任。教师应不断地提高武术技术水平和丰富武术知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武术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使他们了解武术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要求学生学好武术课程并鼓励他们参加社会上的武术活动,为继承和发展这一珍贵文化遗产做出贡献。

武术

传统体育活动,亦作“功夫”。武术分为“徒手”和“器械”两类,包括“技击”和“套路”两种形式。技击,就是对抗的双方以徒手的踢、打、摔、拿、跌或器械的劈、砍、击、扎、刺等各种攻防格斗技术进行对打。套路,就是把各种攻防格斗技术的单个动作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起来,形成一套具有完整结构的动作。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人类是在同野兽的搏斗和部落的争斗中,学会了基本的攻防格斗技术,这就是武术的萌芽。秦汉时的蚩尤戏中已具有了武术的雏形,当时的手搏、角觝已经可以从中看到武术的发展,楚汉相争、鸿门宴上“项庄舞剑”就是一种初期的剑术套路。晋代,练武活动有了“口诀要术”,到了唐宋,武术已趋于成熟,使拳、弄棒、舞刀枪,形成了一定的规格,武术渐以套路为主。元明清时代是武术的极盛时期,不同的拳种、流派种类繁多,广泛流传: “内家”、“外家”并立,“南拳”、“北拳”共存,少林、武当、峨嵋各派风格独具,风采各异。武术成了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优秀组成部分。在历史的每一页上,武术及武术家们几乎都留下了鲜明的印迹。隋末唐初,以少林寺昙宗为首的十三棍僧救唐王,宋末梁山好汉浪子燕青所创的燕青拳在起义军中广为流传,南宋初岳家拳使金兵闻风丧胆,元末朱元璋义军中许多武术家是军中重要将领:常遇春、胡大海、沐英、蓝玉、冯胜、丁德兴等,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精于杨家枪法并创立了戚家拳,清代八卦掌祖师董海川,津门大侠霍元甲,义和团反帝斗争中的河北形意拳名家李存义、“龙门之父”刘志清等等,他们的事迹流传后世,明清两代还产生了许多武术专著,明吴殳著《手臂录》,主要讲枪法;程宗猷的 《单刀法选》,张松泉的 《拳经》,王余佑的《拳术》 等,为后人留下了宝贵财富。

武术Wushu

又称武艺、技击、国术。是一项以踢、打、摔、拿、击、刺等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攻防对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武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它萌芽于原始社会的生存竞争,产生于原始社会的部落之战。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明、清两代是中国武术发展的繁盛时期;明代不仅形成了拳术和器械的多种流派(据古籍记载, 当时拳法有16家,棍法有10余家,枪法有17家等),并且出现了许多有代表性的武术著作(如《纪效新书》、《武编》、《耕余剩技》等),对以前的武术理论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总结。还出现了数种武术分类法,将武术的内容划分为内家和外家、少林派、武当派、峨嵋派、昆仑派等。清代, 武术主要在民间以 “武术社”、“武术馆”的形式流传,现在一些著名的拳种(如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多在此时进一步完善了各自的技术和理论内容。中华民国时期社会上广泛存在的武术馆、社对继承和传播武术发挥了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武术就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被列为我国的优秀民族文化遗产之一,并在国家体委中专门设立了负责开展武术的机构。原教育部在高等师范院校体育系、科和体育学院中设立武术专业,为正规系统地开展武术活动培养师资力量。武术还被列为各级学校的体育教学内容。1957年,武术被列为我国正式的竞赛项目,1958年制定了第一部《武术竞赛规则》。6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相继成立了武术专业队, 使武术的套路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60年代后期的“文化大革命”使武术受到了严重的损害,至70年代中期时,武术中许多优秀的拳种几乎到了濒于失传的程度。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抢救武术遗产和武术全面大发展时期的到来奠定了政治基础。1979年1月, 国家体委发出《关于发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首先组织调查组开展了对武术的挖掘整理工作。经过数年艰苦细致的努力,于1984年召开了全国武术挖掘整理成果汇报会。这次挖掘整理工作及时抢救、整理和保存了大量的武术理论、技术资料和文物(主要是古兵器和练功器械),同时还初步摸清了我国主要拳种的流传范围和代表人物, 这种成果是历代所没有的。与此同时,在继续开展武术套路运动的基础上,又试验和开展了武术散手运动,并在每年举行全国性的比赛,以适应武术走向世界的需要。1985年成立了专门研究武术的机构——中国武术研究院。还于同年在西安和1987年在天津分别举行了两届国际武术邀请赛,并成立了国际武术联合会筹委会,以后相继成立了欧洲、南美洲和亚洲三个武术联合会。1987年在日本举行了第1届亚洲武术锦标赛。1988年4月亚奥理事会做出决定, 武术正式列入亚运会竞赛项目。1990年第11届亚运会中,武术在开幕式上进行了表演,还进行了长拳、南拳、太极拳、刀、剑、枪、棍等规定套路的比赛。1991年10月在北京举行了第1届武术世界锦标赛, 分别进行了武术规定套路和武术散手的比赛。这标志着中国武术已经走向世界。
武术深受国内外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喜爱。它不仅是增强体质的有效手段,还是培养人的意志品质,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优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小学生正处于接受启蒙教育阶段, 教师在武术教学的过程中, 要运用多种教法培养学生正确的武术动作规格,同时更应注意培养小学生对武术的兴趣,以使中华民族的瑰宝——武术得以真正继承和发展。

武术

旧称“国术”。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把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动作按照一定规律组成各种攻防格斗的徒手或器械功夫、套路和单势。溯源原始社会,随历史发展而演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为民族遗产加以继承、整理和提高,并逐步推向世界。昔分类法较多,今一般按内容分5类(见表)。对增强体质、锻炼意志、治疗疾病均有良好效果。其竞赛在14×8米的地毯上进行,有个人、团体、个人及团体3种。项目分长拳、太极拳、南拳、剑术、刀术、枪术、棍术、其他拳术、其他器械、对练项目、集体项目。按动作质量评分判名次。

中国武术分类

类别内 容说 明

长拳、太极拳、南拳、
形意拳、八卦掌、通臂
拳、翻子拳、地趟拳、
劈挂拳、螳螂拳、八极
拳、猴拳、醉拳、华拳、
花拳、鹰爪拳、绵拳、
六合拳、蛇拳、意拳、
少林拳、查拳等
大都各有
独特的器
械练法



短器械(刀、剑等)长
器械(枪、棍等)双器
械(双刀、双剑、双枪、
双勾等)软器械(九节
鞭、流星锤、绳标等)
器械大都由
古代兵器演
化而来

徒手对练 器械对练
徒手与器械对练
两人以上按规
定的动作顺序
进行攻防练习
或表演



6人以上进行徒手的
或器械的集体演练
动作要整齐划
一,可用音乐伴
奏,多穿古装



两人按照一定规则进
行搏斗,有散手、推
手、短兵、长兵等
动作有实战意

评分标准

项 目分 值
长拳、剑、刀、枪、棍、
南拳、太极拳、形意
拳、八卦掌、通臂拳、
劈挂拳
动作规格占6分,
劲力、协调占2分,
精神、节奏、风格、内
容、结构、布局占2
分。
其他项目姿势正确、方法清楚
占4分,
劲力顺达、动作协调
占3分,
风格独特、内容充实
占2分,
精神贯注、节奏分明
占1分。
集体项目质量占4分,
内容占3分,
配合占2分,
结构、布局占1分。

武术


武术

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以徒手或持械的攻防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功法、套路、对抗为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项目。在我国历史上,“武术”一词的原义泛指古代军事活动,最早见于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所编的文选第二十卷《皇太子释奠会作诗一首》中的“偃闭武术,阐扬文令”。具有现代意义的“武术”一词,普遍使用于1911年辛亥革命前后。1927年也曾有人将武术称为“国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正式通用“武术”一词。武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它萌芽于远古时期的狩猎活动,此时的狩猎是人们在恶劣自然条件下的重要生存手段。经常和凶猛的野兽搏斗,促使人们制造武器(原始刀、矛、箭等)并逐渐积累下一些简单的搏斗方法,以更多地获取猎物和免受伤害。此中就孕育着武术的萌芽。原始社会后期,私有财产的出现引发了不间断的部落之战。人与人的搏斗进一步促进了武器和搏斗方法的进化,《淮南子·谬称训》中记载:“禹时三苗叛三败苗而仍不服。……故禹持干(盾)戚(斧)舞于两阶之间,而三苗服”。能持盾斧而舞说明当时武器有形,搏击有法。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术的完善促进武器的精良,使用武器的方法也随之改进。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战频繁,军事的需要促使武术格斗技术在军队和民间都受到重视和发展。《荀子》中载有“齐人隆技击”之句。《管子·小匡》中载有“于子之乡,有秦勇股肱之力、筋骨秀出于众者,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谓之蔽才,……”号召举荐武术人才,进一步说明当时对武术的重视程度。汉晋时期,出现了“剑舞”、“戈舞”、“刀舞”、“双戟舞”等单练、对练、集体舞练的套路形是;论述攻守之道的著述也明显增多,仅《汉书·艺文志》中就收有《剑道》三十八篇,《手搏》六篇。全唐时期的“武举制”促进了官方和民间的练武活动。两宋时期,内外战火频繁,广大百姓常结社习武以求自保,“角抵社”、“英略社”、“弓箭社”等均为其中著名组织。元朝,民族矛盾的激化使民间习武受到限制,宋代的民间习武组织此时以秘密传授的方式使武术得以继续发展。明代是我国武术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此时,武术中不同风格的拳种已自成体系且流派林立,仅当时抗倭明将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中就有“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温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锁……绵张短打,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的记载,其它武术古籍中记载着当时还有棍法十余家,枪法十七家,以及多种兵器(如双刀、双剑、钯、锤等)的使用方法。很多武术的经典古籍也多出于此时,除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以外,还有唐顺之的《武编》、俞大猷的《正气堂集》、郑若曾的《江南经略》、程宗猷的《耕余剩技》、何良臣的《阵记》、茅元仪的《武备志》、吴殳的《手臂录》等。清代曾一度限制练武,但当时的社会原因和武术在民间的广泛基础反而使各流派的武术纷呈于世,并随之出现了对武术的多种分类方法,不少流传至今的优秀拳种就是在此时形成和发展的。武术经历代的继承和发展,逐渐从古代军事的搏杀技术和形式简单的武舞演变发展成具有健身、防身价值的繁多的拳种和流派。其中的许多优秀拳种被继承下来,至今仍流传于我国内外。优良的传统武术道德和中华民族精神也随之延续发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武术在建国初期即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被列为优秀民族文化遗产之一。在国家体委中设立了专门的机构负责武术工作的开展。1953年在天津举行的首次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大会上,进行了建国后第1次全国性武术表演,由来自全国各地的154名武术运动员进行了332个项目的表演,会后组织武术莅京表演团到中南海怀仁堂汇报表演,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关怀和赞扬。1956年成立了中国武术协会,以后相继成立了各级武术协会。同年国家体委组织武术专业人员创编了适合初学者练习的武术初级套路。1957年武术被列为我国的正式比赛项目,并在以后的每年举行全国性的武术竞赛和表演。1958年又创编了适用于竞赛的武术规定套路(甲、乙组长拳、刀、剑、枪、棍等)。1959年举行了首次采用《武术竞赛规则》的全国武术比赛。由裁判员评定运动员的成绩和名次。从1960年开始,各省、市、自治区相继成立了武术运动队,大中小学把武术列为体育教学的内容,各地武术协会设立了各种形式的辅导站,群众性的武术活动得到了广泛的开展。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间,武术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被“全盘否定”。民间传统拳派被禁止公开传授,大量的古老拳谱和武术书籍被抄毁,允许开展的项目单一化,并流于形式,还出现了当时的政治名词冠以武术动作的现象,更不许涉及武术的攻防对抗,致使武术达到濒于失传的境地。70年代末期,随着我国政治形势的转变和世界“东方文化热”的到来,武术引起了国内外人们的重视。根据我国武术当时的状况,国家体委制定了以“挖掘整理”为中心的方针政策,用了几年的时间,及时开展了民间传统武术的挖掘和整理,抢救了一大批濒于失传的拳种和流派,使散落民间的珍贵武术资料和武术文物得以保存,基本上摸清了我国传统武术的现状,并以“全国武术观摩交流会”的形式进行各省的交流。与此同时,还试验开展了以武术散手为主的武术对抗项目,进一步丰富了武术的内容。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于1986年成立了我国有史以来的第1个武术专门机构——中国武术研究院。1985年8月在西安市举行了第1届国际武术邀请赛,参加的国家和地区有14个。1986年在天津举行了第2届国际武术邀请赛,参加的国家和地区有20个。1988年10月在杭州和深圳举办了大型的国际武术节(包括第3届国际武术邀请赛和首届国际武术散手擂台赛)。参加的国家和地区有33个。1990年第11届亚运会将武术列为亚运会的正式竞赛项目,并举行了首次比赛。1991年北京举办了首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包括武术套路和武术散手),参加的国家和地区达41个。中国武术已由中国民间体育项目成为世界性的体育竞技项目,并将进一步走向世界。

武术wushu

民间传统健体防身术。清末,武术盛行于三原、礼泉、兴平、乾县等地。乾县曾流传小红拳,近年增加了通背拳、劈挂拳、翻身拳、太极拳等。近代宗师有临平大坡王五、乾陵殷十三、杨汉胡二、城内吴生新、侯王等,为乾县武术运动培养了一批新人。三原县主要流行高家拳。高家拳由高占奎在少林拳、红拳的基础上创立,是以江南身法、山东打法、河南跑法、陕西刁法为核心的一种拳术。邢家拳流传于咸阳、兴平、礼泉、乾县等地。邢家拳由陕西临潼人邢福科创立,擅长盘刀、骑射、西红拳、炮锤、花拳、醉拳、狂拳、风魔棍等。

武术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安徽的江淮大地上习武练剑就已相当普遍。民国时期,安徽曾组建“精武体育会”、“国术馆”,进行武术国考、表演和竞赛。新中国成立后,安徽把武术列为正式体育项目广泛推广,并参加全国民族体育表演和竞赛。1958年,安徽省武术集训队,先后有67人次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出访过24个国家和地区。曾接待美国两个武术代表团来皖学习、考察和训练。1980年,安徽省武术协会成立。在历次全国武术竞赛中,安徽运动员多次获单项和团体冠军。

武术

新疆传统体育运动项目。被新疆第2—4届民族运动会列为竞赛项目。新疆曾派30余名队员参加第1—6届全运会,有20多人次荣获优秀奖。马文泰、刘喜获第一届全国民族运动会纪念奖。新疆队参加了第三届全国民运会表演赛。

武术

传统体育项目。先秦时起,湖南武术就沿着楚国武术和“蛮苗越巴”等土著部落武术成二元化的格局发展,明代,湖南有武进士12人,武举人101人;清代; 武进士为107人,武举人2014人,居全国之首。据统计全省有拳种49个,拳术套路835个,拳术对练套路39个,有28个拳种列入《中华武术械录》。武术器械近40种,有棍、刀、剑、鞭等器械对练套路110个。湖南具有独特风格的拳种主要有: 苗拳、侗拳、南拳、瑶拳、儿拳、洪拳、土家拳、梅山拳、巫家拳、东安拳、自然门、梅花拳、岩鹰拳、本太门、幕阜拳、岳门拳等。1984年,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东安县、新化县为“武术之乡”称号。

武术

武术是中国的传统性国术,武术活动在澳门开展的历史由来已久。近年在中国国家教练的精心训练下,澳门青少年武术运动员迅速成长。1992年,在亚洲武术锦标赛上,参赛的澳门队8名选手当中,有5名在22岁以下,最年轻的只有16岁。比赛中,澳门年轻选手吴毕雷基本功扎实,引起各队的注意。太极拳在澳门也有广泛的群众性基础,澳门武术运动员在太极拳技艺方面也颇有实力。1993年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东亚运动会的武术项目比赛中,澳门运动员岑宝华获得太极拳铜牌。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5:5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