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武英殿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武英殿北京紫禁城内宫殿,属外朝建筑。位于太和门西侧崇楼西墙外,东面隔太和门与文华殿相对。文左武右这种宫廷建筑格局始于唐,元代大内就有文楼、武楼,明沿元制,在太和殿东西建造了文华殿和武英殿。明朝皇帝曾把武英殿作为“朝堂”,多次在这里临朝听政,处理政务。据《春明梦余录》记载,崇祯五年(1631),皇后千秋,文武大臣及命妇均在此行朝贺礼。明末李自成被吴三桂击败,兵溃回北京,匆匆在武英殿举行了登基大典。不久,清军攻入北京。“顺治元年(1644) 五月,多尔衮进朝阳门,乘辇入武英殿升座” ( 《蒋氏东华录》)。随后他又在武英殿处理政务。武英殿制与文华殿大体相同,惟殿前露台甬道及殿周围均有石栏环绕。武英门前金水河流过,上建3道石梁。殿宽五楹、深四楹,丹墀东西陛九级。东配殿称凝道,西配殿称焕章,后殿称敬思。清顺治、康熙、雍正诸朝,凡遇修缮乾清宫,皇帝就在武英殿处理政事。武英殿在清朝主要被用于印书。康熙年间,编纂《古今图书集成》,曾刻铜字作为活版排用。至乾隆时改为木刻单字。武英殿有木刻单字25万,所印出的各种书籍称“聚珍版”。《国朝宫室续编》载“特创聚珍版,武英殿司之”。乾隆二年 (1737),武英殿刊刻清太祖、太宗、世祖、圣祖、世宗《五朝圣训》。乾隆四年,武英殿重刊十三经、廿一史。武英殿本书籍以校勘、印刷质量高而著称。同治八年(1869),武英殿遇火灾,延烧三十余间殿室,书籍版片焚毁殆尽。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