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装力量Armed Forces
包括海、陆、空三军。加拿大武装力量经过早期民兵、建立三军、现代武装力量三个发展阶段。1883年~1940年间,业余部队和正规军都称为“民兵”,只是后者被称为“常备民兵”。20世纪50年代始专指后备役部队。1968年统一称为加拿大军队。
1669年,路易十四开始在魁北克、蒙特利尔、三河城推广民兵训练。此后民兵在早期的军事防卫和民用建设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参加训练的一般为男子,年龄在16岁~20岁间,每年受训1个月~2个月。法属殖民地民兵在丛林中转移灵活,擅长突袭,常对新英格兰定居点实行袭扰。七年战争以后,英、法两国从本土派来正规部队,民兵同这些正规部队一道共同保护殖民地。1812年的战争中,民兵同英国正规部队一道立下战功。1837年,民兵志愿军协助镇压叛乱。1841年统一时,英国政府组建了皇家加拿大步枪队。美国内战前,民兵是自愿的。美国内战爆发时,由于害怕美国入侵,曾试图改自愿为强制,但未成功。随后的民兵体制有所改革。1895年发生委内瑞拉危机,常备军配备新步枪,以对付美国的可能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加拿大参战军人达70万~80万。朝鲜战争中派出2.2万人(当时加拿大武装部队共有2.5万士兵)支持联合国部队。1952年,军队人员增至5.2万。50年代有6个师的民兵改为后备役部队,参与安全和民防工作。
海军可追溯到殖民时代。1909年3月29日,议会同意拨款建立海军配合英国皇家海军的行动。1910年5月4日,皇家加拿大海军成立。1911年~1914年保守党统治期间,海军曾受到严重挫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保守党与自由党都不支持海军,皇家海军学院被迫关闭。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潜水艇在西大西洋游弋,直接威胁加拿大,使海军有了发展机会。1941年开始征招水兵,建造舰船,建立海军舰队。1939年~1945年间,皇家加拿大海军由13艘战舰增加到365艘,人数由3000人增加到10万人。1943年,由于海军不能满足作战要求,国防部长A.L.麦克唐纳将内尔斯解职,换上海军少将G.C.琼斯。加、美合作建立加拿大西北大西洋实习基地,海军少将L.W.默里为基地总司令。1945年,政府批准建立一小规模的常备海军,有2艘航空母舰、2艘巡洋舰、12艘驱逐舰。朝鲜战争中派出3艘驱逐舰进驻朝鲜水域。冷战使海军力量得到加强。1964年,海军拥有航空母舰1艘,加拿大设计并制造的驱逐舰22艘,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护卫舰17艘,扫雷艇10艘,将士2.15万人。1987年国防白皮书呼吁建造核潜艇。
空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才得到发展。大战中有2万多加拿大人在英国皇家飞行大队、皇家海军飞行队(1918年4月1日后为英国皇家空军)里当飞行员、观察员或地勤人员,直接参与战争,从而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战斗飞行员。为对付德国的远程潜水艇对加拿大东海岸航行船只的骚扰,建立皇家加拿大海上空军和加拿大空军,前者负责海岸防卫,后者在西方与远征军合作。二者分别于1918年、1919年解散。经过许多周折,皇家加拿大空军1924年4月1日成立。早期主要执行民用飞行任务,包括森林施肥与防火、近海捕鱼、关税监督、慈善飞行、空中拍照等。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空军尚无一流的飞机和装备。此后建立了东西空军司令部(负责海岸的空中防卫)和训练司令部、8个常备空军飞行中队、12个辅助飞行中队。英联邦航空训练计划造就一大批加拿大空勤人员。由于没有足够的经济支持,许多人加入英国皇家空军。第二次世界大战中,25万男女空勤和地勤人员中有9.4万人在海外效力,48个独立飞行中队活跃在印度、北非、缅甸和意大利战场。到1946年,空军人数减少到1.3万人,仅从事运输、侦察、营救等工作。朝鲜战争中,加拿大飞机大都担负运输任务,只有少数飞行员同美国空军一起执行空袭任务。1951年2月,政府调拨12个飞行中队参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活动。1958年,加、美签订《北美防空协定》,空军元帅C.R.斯莱蒙为首任副司令。
1965年6月7日,海陆空司令部被取消,另设海军司令部、机动部队司令部、材料司令部、空防司令部和空运司令部,后来又增加通信司令部。1年后,全军统一为美式草绿色军装,军衔也与美国相同。1968年2月1日发布《军队改编条例》,皇家加拿大海、陆、空三军制被废除,建立统一的加拿大武装力量,包括正规军、预备役部队、执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联合国等对外任务的特种部队。保尔·赫利尔任国防部长期间,发现原三军的领导各自为政,于是统一国防司令部,只设一个参谋长,下分作战部、人事部、后勤部和财务部。1969年4月3日,P.E.特鲁多总理宣布新的国防政策:保卫加拿大领土与领海,与美国联手保卫北美,履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义务,执行加拿大应承担的国际维和任务。此后,政府大量裁减执行国际任务的军队,在国内也实行裁军。1969年10月,蒙特利尔警察罢工引起骚乱,政府迅速派兵平乱。1970年10月爆发“十月危机”,14日政府采取同样的措施。10月16日,总理宣布《战时措施条例》,1万名处于战备状态的士兵被派往蒙特利尔、魁北克和渥太华。这些事件使政府认识到军队不仅要抵御外敌,还要协助政府保持国内的稳定。1975年重新恢复海军司令部、机动部队司令部和空军司令部。80年代后,政府对常规武装力量作了调整,并加强同欧洲的联系。1985年3月,美国总统里根在魁北克与马尔罗尼总理举行会谈,决定双方建设北方可跟踪巡航导弹的警戒系统。国防部长佩林·贝蒂推出新政策,认为保卫加拿大,尤其是北部领空和领海是加拿大军队的首要任务。为使加拿大舰队赶上当代的水平,提出购进10多艘能在北极冰层下执行任务的核能潜水艇,但受到强烈的反对。
与盟国相比,加拿大武装力量规模不大,只有1%的年轻人在军队股役,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国家为2.8%;国防开支也少于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