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母以子贵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母以子贵母亲因儿子得立而尊贵。《公羊传·隐公元年》中说:“以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也就是说,在封建社会的家族谱系中,立嫡子则按母的秩序,正夫人比妾的地位要高,当然正夫人的子女比妾的地位要高,所谓子以母贵;如果妾的儿子得立为嫡子,那么妾被尊为夫人,所谓母以子贵。 母以子贵中国传统儒学中重要的伦理准则之一,母亲的身份随儿子地位的提高而提高。《公羊传·鲁隐公元年》:“子以母贵,母以子贵”。中国古代王位继承法规定,皇帝有嫡子,则立嫡不立长,母亲是否皇后决定儿子能否做太子;皇帝无嫡子,则立长不立贤,庶子立为太子后,其母多半可以立为皇后,儿子地位提高使母亲地位提高。其他诸侯的世袭爵位基本依据这一原则。这种嫡长子继承制,表面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重要手段,在深层却是加速封建王朝腐败、激化皇族内部矛盾,最终导致王朝灭亡的主要机制。这一制度对社会也产生普遍影响。在官场,儿子中举为官,或效命沙场得到升迁,其母就能受到社会普遍尊敬,甚至被皇帝封为“诰命”。在家庭中,妻子若不能生子,则地位低下,丈夫可以以此为理由纳妾甚至休妻。这一现象反映出封建时代对妇女的歧视,她们的价值不取决于自身的价值,而由其儿子的地位来决定。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