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比喻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084 比喻

辞格的一种,又称譬喻、譬、比,俗称打比方。根据不同事物或道理间的相似点,以乙事物或道理来比甲事物或道理的修辞格式。由本体 (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的事物)和喻词三要素构成。其基本型为明喻、暗喻、借喻。明喻为比较明显地打比方,喻词为“像”、“如”、“犹”、“似”等。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李煜《虞美人》)暗喻又称隐喻,暗示性比较突出,有时可不使用喻词。如“骆驼,你沙漠的船,你,有生命的山!”(郭沫若《骆驼》)借喻为直接由喻体代替本体的比喻,本体与喻词都不出现。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论语·子罕》)

比喻biyu

又叫“譬喻”、“打比方”。修辞学术语。是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比喻一般包括三个部分:本体(被比喻物)、喻体(比喻物)、比喻词(标志比喻关系)。
根据本体和喻体的关系、比喻词的异同和隐现,一般可把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类型。1.明喻。比喻关系明显,本体、喻体同时出现。构成方式是:“甲(本体)象乙(喻体)。”常用的比喻词有“象”、“如”、“似”、“比如”、“好象”、“仿佛”、“象……似的”等。例如:骄傲象隔年的草根,冬天刚过去,就钻出一丝丝的嫩芽。(叶圣陶《古代英雄的石像》)2.暗喻。字面上不露比喻形迹,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构成方式是:“甲是乙”。常用的比喻词是:“是”、“成为”、“变成”等。例如: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杨朔《荔枝蜜》)3.借喻。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例如: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淍也。”(《论语·子罕》)这是比喻越是在恶劣的环境中,越能看出人的高洁的品质。
除了上面三种基本类型,在实际运用中,还有很多变式。主要有以下七种。1.博喻。一个本体并列使用两个以上喻体作比喻。例如:这《孩儿塔》的出世并非要和现在一般的诗人争一日之长,是有别一种意义在。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摧残者的憎的丰碑。(鲁迅《白莽作<孩儿塔>序》)。2、引喻。喻体与本体并列,由喻体引出本体。例如:各方的溪涧汇成了河流,各地劳动人民的创造汇成了灿烂的文明,这个熙熙攘攘的市集中不也让人充分感受到这一点么! (秦牧《花城》)3.反喻。用否定语气打比方。构成方式是:“甲不象(不是)乙”。例如: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郁达夫《故都的秋天》)4.倒喻。本体与喻体倒置。构成方式是:“乙象(是)甲”。例如:上海人叫小瘪三的那批角色,也很象我们的党八股;干瘪得很,样子十分难看。(毛泽东《反对党八股》)5.修饰喻。本体以修饰语的形式出现,喻体以中心词的形式出现。例如: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事情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6.同位喻。用同位语(复指短语)构成的一种比喻。例如:让我们对土地倾注更强烈的感情吧!因为大地母亲的镣铐解除了,现在就看我们怎样为我们的大地母亲好好工作了。(秦牧《土地》)7.强喻。本体事物比喻体事物更有甚者。构成方式是:“甲比乙……”或“甲不如(比不上)乙”。例如:可是在中国,那时是确无写处的,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我们四川人还有人用牛粪作燃料,至于那些又臭又长的文章,恐怕连牛粪也不如。”(郭沫若《关于文风问题》)
比喻是运用得十分广泛的一种修辞手法。无论写人记事,写景状物,言情说理,都可运用。恰当地运用比喻,可以使所讲的道理清晰、易懂、深刻;所写的事物生动、形象、传神。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运用比喻要求:1.本体和喻体必须有相似点,但又必须是不同类或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例如:眼睛也象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鲁迅《故乡》)这是同类事物的比较,而不是比喻。2.必须以具体、浅显、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为喻体,否则就失去了比喻的意义。3.设喻要新鲜贴切,有创造性,不落俗套。


比喻biyu

借丰富的联想,将两种或多种本质不同的事物或现象的相似之点作比较,使被比的事物或现象的特征更加鲜明。一般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或现象去比喻所要表现的事物或现象,以把抽象的事物说得具体,把概念的东西说得形象,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明白,从而使人们更好地认识事物的状貌、本质,也可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这是一种常用的文章表现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尤为常见。又称作譬喻或打比方。
比喻由本体(被比喻物)、喻体(比喻物)、喻词(即“象”、“如”、“是”等词)组成。由于喻词的使用不同,本体和喻体的隐现情况不同,比喻又分为明喻、暗喻、讽喻、借喻等多种比喻方式。
明喻,即明显的比喻。喻体、本体、喻词同时出现。带用“象”、“如”、“好比”、“似的”、“一样”等比喻词表示喻体和本体的相似关系。例如:“云块象玫瑰花和黄金似地发着光。”
暗喻,又叫隐喻,即不明显的比喻。本体、喻体同时出现,而又不露比喻形迹,但语意又比明喻肯定、坚决。常用判断词“是”作比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如:“我是剑,我是火,黑暗中我照耀着你们,战斗开始时,我奋勇当先,走在队伍最前列。”
讽喻,即采用故事的形式来比喻事物,说明道理,借以达到启示、诱导、讽刺、规劝、谴责等目的的一种比喻。它常在不便直说本意,或为了说得形象生动的情况下而采用。这种讽喻的手法,在先秦散文中常常可以见到。
借喻,是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只出现喻体的一种比喻。借喻一般又可分为两种:一种隐去本体,借喻体来代替本体。它与类比法较为相似,如鲁迅的杂文《现代史》,借变戏法来比喻现代统治者欺骗民众的丑行。另一种则是隐去喻体,而借用表示喻体行为、性状的词语来代替喻体。如闻捷的诗《秘密》:“姑娘从泉边汲水归来/辫梢上沾着几滴水珠/欢笑盛开在眼睛、眉毛上/心啊,要从嘴里跳出!”
要使比喻充分发挥作用,应注意以下几点:❶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的事物,又一定要有相似之处。如果没有相似点,喻体就不能把本体形容得更加明白。喻体不恰当,是使用比喻时最容易产生的毛病。
❷要选用新鲜的事物做比喻,新鲜的比喻往往有更大的艺术力量。
❸注意本体和喻体的感情色彩要协调一致。比喻内部的联系要密切,本体同喻体不能脱节,不能各执一方。如“这个烟幕黑得出奇,好象是一些大喷泉忽然喷出时张成的大扇面”,这里,本体是烟幕的“黑”,喻体是“扇面”, 一个颜色, 一个形状,怎么能相比呢?
❹比喻同上下文的联系也要密切,注意比喻同外部词语的关系。如:“他的话象黑暗中的一盏明灯,说得大家豁然开朗”,“明灯”是不能“说”话的,应改为“照得大家心明眼亮”。
❺使用比喻要根据语境的需要,不能强加硬凑。避免故意雕琢、追逐文字技巧的倾向。

比喻biyu

就是“打比方”,是一种用与此事物、道理有相似点而本质不同的其他事物、道理来给此事物、道理打比方的修辞手法。比喻的作用,一是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一是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帮助人深入理解。有些说明道理的比喻也有使语言形象化的作用。比喻有三个要素: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用作本体的比方的事物)和喻词(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例如:“共产党像太阳。”本体是“共产党”,喻体是“太阳”,喻词是“像”。根据本体、喻词的隐现及喻词的类型,比喻可分为明喻、隐喻、借喻三种。

比喻Biyu

修辞学术语。根据类似的联想,选取本质不同的另外的事物来形容描绘思想的对象,这种修辞格叫做比喻。比喻由思想的对象、另外的事物和类似点三个要素组成,因此比喻一般包括三个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用作比喻的事物)、比喻词。根据本体和喻体的关系,比喻词的异同和隐现,一般把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类型:1.明喻。比喻关系明显。本体和喻体都出现,比喻词语也出现,最常用的比喻词语是“像”、“如”、“似”、“好像”、“仿佛”、“……一般”,“像……一样”等。例如:❶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感旧》)
❷从车上跨下,急雨如恶魔的乱箭,立刻湿了我的长衫。(叶圣陶《五月卅日急雨中》) 2.暗喻,也叫做隐喻。比喻关系深刻、含蓄而不太明显,本体、喻体都出现,比喻词语一般用“是”、“变成”、“成为”等。例如:
❸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❹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就是政治上军事上的望远镜和显微镜。(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3.借喻。直接借助喻体以说明事理,表达感情。只出现喻体,不出现本体和判断词。例如:
❺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❻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 (《国际歌》)以明喻、暗喻、借喻为基本类型,比喻在实际运用中有许多变式,常见的有以下4种:1.博喻。一个事物可以从几个不同角度找出与另外几种事物的相似点,也可以从同一角度利用多种类似的事物作比方来加强形象性,因此,一个本体可以并列使用两个以上的喻体作比喻,这就是博喻。例如:
❼茫茫宇宙,冷酷如铁!茫茫宇宙,黑暗如漆!茫茫宇宙,腥秽如血! (郭沫若《凤凰涅槃》2.反喻。用否定语气从反面说明本体“不像(是)什么”,反喻是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以反托正,使“甲像(是)乙”在某种条件下转变为“甲不像(是)乙”,但并非排除了相似的可能性。例如:
❽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茅盾《白杨礼赞》)3.较喻,也叫做强喻。立足于比较的比喻,常用“比”、“不如”等比喻词。例如:
❾可是在中国,那时是确无写处的,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4.倒喻。本体和喻体出现的次序倒反,或本体以修饰语的形式出现,喻体以中心词的形式出现。例如:
❿上海人叫小瘪三的那批角色,也很像我们的党八股,干瘪得很,样子十分难看。(毛泽东《反对党八股》)比喻的内容丰富多彩,运用范围十分广泛。恰当地运用比喻,可以使所写的事物形象、生动,所要说明的道理清晰,易懂。比喻经常与其他修辞方法同时使用,可以激发读者丰富的想象力,辅助其他修辞方法发挥特定的修辞效果。运用比喻,要求准确把握被比喻事物同用以比喻的事物的相似点,注意比喻表达的感情色彩,使比喻妥当贴切;要以具体、浅显的事物为喻体,使比喻明白易懂。另外,还要注意设喻新颖而有创造性,不落俗套。

比喻

辞格之一,又称 “比” “辟” “譬” “譬喻” “打比方”。是根据甲乙两类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乙事物来说明甲事物的修辞格。如 “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血。”(鲁迅)就深层看,构成比喻有三个基本要素:(1)本体,即所要说明的甲事物,如例中的 “我”。(2)喻体,即用来作比的乙事物,如例中的“ 一只牛”,它与本体本质不同,存在着相异点。(3)相似点,如例中的 “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血”。——摄取的是低廉的东西,付出的却是心血的代价。鲁迅以牛自比,强调一种无私奉献精神。在组成比喻时,三要素有隐有现,但缺 一不可。就表层讲,比喻的表达有四成分: 本体、喻体、喻词、喻解。喻词是连接本体和喻体,用以揭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如例中的 “好像”。喻解是对比喻的解释,是陈述说明相似点的,如例中的 “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血”。比喻按表达成分的出现情况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基本类型,分见各条。比喻在实际应用上非常复杂,有许多变式用法,人们往往给以特殊的名称,从而形成比喻的二级分类或三级分类。如,把喻体在前、本体在后的比喻叫做倒喻; 把本体和喻体形成对偶、排比等句式的叫做对喻; 把对喻中本体在前、喻体在后的叫做补喻; 把本体和喻体之间含有比较关系的叫做较喻;把较喻中本体胜过喻体的叫做强喻; 本体不及喻体的称为弱喻; 本体和喻体相等的叫做等喻。此外,还有反喻、正喻、交喻、回喻、博喻、连喻、进喻、套喻、互喻等。比喻通过联想和想像,可以开拓人们的眼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表达得具体生动而又浅显易懂;把平淡无奇的事物描写得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产生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比喻的功能是多样的,总的看有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一种思维形式,它具有思维功能; 一是作为一种方式、手段,它具有表现功能。其表现功能除修辞作用外,还可用于构造词语、布局谋篇。在辨认比喻时,应注意分清比喻词义、比喻辞格、比喻表现手法这三个不同的概念。

比喻

又称“譬喻”。俗称“打比方”。修辞格的一种。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具体熟知的乙事物来描绘所要表现的甲事物,使语言鲜明、生动、形象。比喻通常由本体(被比的事物)、喻体(作比的事物)和喻词三部分构成。分为明喻(教师象辛勤的园丁)、暗喻(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和借喻(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3种。

比喻

用一种事物来说明或描绘所表现的在某一点上极相似而又不同的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方法。运用比喻可以把抽象的事物、深奥的事理,说得具体形象、浅显易懂。比喻有3个组成部分:被比的叫本体,作比的叫喻体,标志比喻关系的词叫喻词。比喻大体可分为:明喻 明喻就是非常明显的比喻。三种成分同时出现,比喻词有“像”、“似”、“如”、“好比”、“好像”、“正像”、“如同”、“像……一样”等。一般格式为“甲像乙”。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舞女的裙。”(《荷塘月色》)暗喻 暗喻就是不明显的比喻(或叫隐喻)。三种成分都出现,常用的比喻词有“是”、“成”、“成了”、“变成”等。一般格式为“甲是乙”。如“每一树梅花都是一树诗。”(《茶花女》)借喻 借喻就是直接借用比喻事物来代替本体(被比喻事物)的比喻。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海燕》)人们研究认为比喻还有8种变式:
❶倒喻:把本体和喻体的关系倒过来。
❷反喻:用否定的语气,从反面说本体。
❸强喻:用比喻的方法说明本体胜过喻体。
❹互喻:甲象乙,乙象甲。
❺曲喻:隐晦曲折地打比方。
❻博喻:用几个喻体反复说明一个本体。
❼扩喻:本体和喻体是并列的短语,不用比喻词,也称“类比”。
❽迂喻:表面上否定本体或喻体的迂回设喻的方法。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0/20 2:3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