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1936年5月,鲁迅、茅盾、冯雪峰等,根据中国共产党瓦窑堡会议精神,为了推动一直从事革命文学的左翼作家们走到抗日的民族革命战争的前线,提出的文学口号。强调无产阶级在抗日统一战线的领导权。补救了“国防文学”口号在文学思想意义上的不明了性。 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抗日战争前夕现代文学口号之一。鲁迅、冯雪峰、茅盾等遵照中国共产党中央瓦窑堡会议的精神,继“国防文学”之后提出,意在促进左翼作家为抗日民族革命战争服务,明确在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文化思想负有领导的责任,以补救“国防文学”内涵的不明了性。1936年6月1日,胡风发表《人民大众向文学要求什么?》一文,首先公开使用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 口号。但因他对这一口号缺乏明确、清晰的解释,并有以此取代“国防文学” 口号的意思,故在对方宗派情绪的影响下,产生了对两个口号的激烈论争。在论争中,鲁迅发表了《答托洛斯基派的信》、《论现在我们的文学运动》和《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等重要论文。他强调了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重要性,论述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实质、文学意义及其与“国防文学”之间的关系,正确指出“国防文学”对于抗日运动有益,两个口号可以并存。鲁迅的意见,得到双方许多作家的赞同。1936年10月,文艺界各方面代表21人联名发表的《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宜言》,标志着“两个口号”论争的基本结束和文艺界抗日战线的初步形成。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