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民生主义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228 民生主义三民主义的组成部分。孙中山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经济纲领。孙中山说:“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民生主义主要包括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个内容。平均地权是通过土地增价归公的办法实现土地国有。孙中山认为土地是自然物,日益增长的地租和地价是社会进化的结果,不应为地主私人所有,而应归社会所有。他认为大垄断资本家都是由大地主转化而来的。平均地权,实现土地国有,国家既可以取得不断增长的地租和地价以发展中国经济,举办各种社会公益事业,又可以防止大垄断资本的产生。平均地权主要是为了扫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对城市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障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又为平均地权加进了“耕者有其田”的内容,提出了解决农民土地的问题。节制资本是要防止中国产生大垄断资本,避免中国经济发展起来以后西方帝国主义的各种矛盾和弊端在中国重演。节制资本的基本内容是限制私人大资本,发展国家资本和中小资本:“凡本国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此则节制资本之要旨也。”民生主义实质上是发展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纲领。 民生主义minsheng zhuyi孙中山的经济学说。三民主义的组成部分。孙中山说:“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孙中山选集》下第第765页)“在民生主义里头,第一个重要问题是吃饭,第二个重要问题是穿衣。”(同上书第823页)孙中山又说:“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同上书第765页)他认为要解决民生问题就要实行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个经济纲领,这两个纲领的实质是要解决土地和资本两个问题,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扫清道路。孙中山从理论上把这两个纲领解释为社会主义的,列宁称之为“主观社会主义”(《列宁选集》第2卷,第426页)。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经济纲领和主观社会主义理论结合在一起,这正是孙中山民生主义学说的一个突出特点。 民生主义孙中山提出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关于解决人民生计问题的纲领。三民主义的组成部分。在旧三民主义中是指以国家核定地价,将核价后增涨的地价收归国有的办法来实行平均地权。在新三民主义中强调谋求人民的幸福,进一步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使耕者有其田,发展民族经济。参见“三民主义”。 民生主义三民主义的组成部分。孙中山1924年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重新解释民生主义,内容包括“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等。参见“政治学”中的“民生主义”。 民生主义民生主义是孙中山提出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经济纲领,是其三民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民生主义是孙中山根据其民生史观及其对中国国情与世界历史潮流的认识提出的。他认为民生问题 “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三民主义·民生主义》)“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人类之在社会,在疾苦幸福之不同,生计实有其主动力”,欲谋人类之生有幸福,“当研究社会之经济”。(《孙中山全集》第二卷,《在上海中国社会党的演说》)他看到,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需要采用欧洲的生产方式,发达资本,振兴实业; “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之革命” (《〈民报〉发刊词》)。为使中国既能繁荣富强,又能避免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他主张在实行民族主义、民权主义革命的同时,实行民生主义,“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民报〉发刊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