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气候变化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气候变化qihou bianhua

长时期内气候状态的变化。通常用不同时期的温度和降水等气象要素的统计量(均值、变率)的差异来反映。气候变化是所有各种形式气候变化的综合名称,既包含平滑而单调地上升或下降的气候趋势变化; 也包含从某一平均值向另一平均值的突然而持续的气候不连续变化; 既有相邻的极大和极小值之间的时间间隔固定或几乎固定的气候周期性变化,也有各种不规则形式的气候不稳定性变化。日常所说的气候异常是指对平均气候状态的较大偏离。但是偏离多少数值才算异常,需要对多长时间尺度取平均,都没有明确规定,它是一个比较含糊的气候变化概念。
气候变化的时间尺度很不相同。世界气象组织规定,10年以下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由于变化速度太快,不宜看作气候变化,近一二百年来有系统气象记录以来的气候变化称为现代气候变化; 距今几百年到几千年有人类文化出现以来的气候变化称为历史时期气候变化; 时间尺度在万年以上的各种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称为地质时期气候变化。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已从各种动、植物化石、无机物化石以及其他遗迹间接标志证明,它是以各种不同尺度的冷暖交替和干湿交替为主要特征,而且温暖时期较长,约占整个气候史的十分之九。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证据和记载更为丰富。大量的历史文献记录表明,其气候变化也是以冷暖交替和干湿交替为特征。据竺可桢研究,我国5000年来有4次冷暖交替,交替的周期远较地质时期为短,而且温度变化的幅度也大为减小,只有0.5~1.0℃。同时温暖期持续的时间愈来愈短,温暖的程度愈来愈低。据布鲁克斯研究,历史时期全球的气候变化倾向并不完全一致。欧洲和亚洲在纪元后100~600年间比较温暖而干旱,而600~1000年间欧洲比较干旱,亚洲雨水较多。1400年后欧洲大陆都比较干燥,欧洲冰河减弱;1500~1700年欧洲冰河又有发展,亚洲雨水也有增多,黑海水位有升高。1850年以后,欧洲冰河退却,亚洲气候稍干,黑海水位下降。北美西部与亚洲有同步变化,而北非尼罗河一带的气候变化有时与亚洲一致,有时又截然相反。现代气候变化的突出特点表现在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40年代世界范围的增暖,尤以北极更为突出。根据观测资料分析,1919~1928年间巴伦支海水面温度比1912~1918年时高出约8℃,这种增温现象到40年代达到顶点。此后,世界气候趋向变冷,以北极为中心的60°N以北,气温愈来愈冷,进入80年代以后,高纬地区气候变冷的趋势更加显著。例如1968年冬,原来隔着大洋的冰岛和格陵兰竟被冰块连接起来,到1971~1972年,气温比常年低8℃,西欧1972年北冰洋漂浮的大冰块比常年多4倍,而苏联的气温变化却相反,莫斯科1月平均气温比常年高6~7℃,出现了30年来第一次暖冬,瑞典也出现暖冬,我国、日本1972年冬季温度也偏高。1972年夏季,苏联西部平均气温比常年高出4~6℃,印度5~6月持续高温几十天。到1976年,又出现近百年来少有的寒冷现象,我国东北出现夏季低温。1982年美国大部分地区出现罕见寒冷,入秋后西部持续低温,暴风雪频繁;而东部平原区12月气温偏高,纽约、华盛顿月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3~5℃,出现40年来月平均最高值。1983年,美国、欧洲大部分地区遭受热浪侵袭。从降水的变化来看,20世纪60年代地中海周围雨量增多,暴雨成灾,而撒哈拉沙漠却向南扩大,旱情严重。1972年,非洲撒哈拉沙漠南缘持续少雨,西非旱情是自1912年以来最严重的一年。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中西部、泰国、印度尼西亚以及中欧、加勒比海西岸、加拿大西部、巴西东部、我国北方都先后出现旱情,而地中海周围仍持续多雨,菲律宾6~7月连降大雨,美国东、中部洪水成灾,拉丁美洲西海岸墨西哥也遭涝灾。1982~1983年出现了近30年来一次最强的厄尼诺(Elnino)现象,造成世界大范围旱、涝灾害。可见现代气候变化十分复杂,有的波及全球,有的只限于局部;有的变化倾向一致,有的变化倾向相反。但总的来说,气候变化的时间尺度愈长,其变化的幅度愈大,变化的周期愈长,而且是短时间尺度气候变化的背景。时间尺度短的气候变化,其变化的幅度小,变化的周期短,甚至没有明显的周期,是在长时间尺度气候变化基础上的振动。
气候变化的原因,一般认为同气候形成的因子相一致。太阳活动、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既是现代气候的形成因子,也是现代气候变化原因的主要方面。因为这些因子中具有时间尺度从几年到几百年的变化,同现代气候变化的尺度相当。特别应该指出近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迅速增多,对于全球气温增暖的明显影响。至于更长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则受更长时间尺度因子的作用,例如地球天文参数(地轴倾斜度、岁差、地球轨道偏心率等)、地壳变化(海陆变迁、地壳升降等等)都有重要作用,是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方面。

气候变化

气候演变使其他环境因素发生改变。变化的时间长度从最长的几十亿年至最短的年际变化。差别很大,形成原因也不同。如古气候研究,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现今的热带地区曾出现过极地寒冷气候,反之,现今的极地过去也曾有过热带暖热气候。整个地球几乎都经历过冰期与间冰期或洪积期与间洪积期交替的巨大变化。近年来,许多学者注意到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气候变化climatic variation

地球气候在不同时间尺度内的演变。变化的时间长度可从几十年到几亿年。距今愈远、时间尺度越长、变化的幅度越显著。地球气候的变化可分为3个时期。
❶地质时期(距今约22亿年至1万年)气候变化。此期间发生过多次比现在寒冷的大冰期和比现在温暖的大间冰期,其中具有全球影响的大冰期有3次,即6亿年前的震旦纪大冰期、2亿年前的石炭纪一二叠纪大冰期和200万年前开始的第四纪大冰期。在大冰期与大间冰期内还可区分出若干时间尺度较短的亚冰期与亚间冰期,当前正处于温暖的亚间冰期内。整个地球气候中,温暖时期约占9/10。
❷历史时期(距今约1万年至现代)气候变化。这期间出现过4次温暖期与4次寒冷期的交替。500年以来,处在第四次寒冷期中。
❸近代(近百年以来)气候变化。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是世界性的气候增暖期;40年代以后到现今,又进入了寒冷期。80年代以来各地气候异常现象频频发生。引起气候变化的原因有3类:天文原因,即地球轨道因素及太阳辐射量等的改变;地学原因,包括地极变动、大陆漂移、海陆升降及火山活动等的影响;人类活动原因,包括燃烧化石燃料使大气中CO2含量增加,以及其他大气成分的人为改变等。

气候变化

近代气候变化主要是近百年来气候变暖的倾向。19世纪末20世纪初北半球回暖,北极圈30年代7月平均气温10年平均上升了3℃;北半球5年平均1940~1944年上升了0.3~0.6℃,中国20世纪10年代到30年代沿海平均气温上升了1℃,20世纪50年代天山雪线上升40~50 m。气候变化的另一个特征是大陆性在加强,森林面积由4000~5000年前的76亿 hm2减少到目前的28亿 hm2;荒漠化在以每年5万~7万 km2的速度扩展,现已占全球陆地的35%。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