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气血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气血

中医学对运行于经脉之中形态不同的两种物质气与血的合称。气与血均源于水谷,化生于脾胃,其精专营养者化为血,营养全身各组织器官,是脏腑官窍躯体百骸进行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同时具有藏舍气,防止气散逸的作用;其活动能力强的称为气,功能是推动血的运行,裹摄血液勿散逸,温煦血液、保持血发挥作用的基本条件。气与血相互为用,又可相互转化,故有“气为血帅,血为气母”之说。

气血

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血是指在脉中循环不息的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以及肾精是化生血液的主要物质来源。津液和营气是血液的重要组成成分。血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作用,如《难经·二十二难》概括说:“血主濡之”;血又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如《灵枢·营卫生会》说:“血者,神气也。”血液的正常运行于脉中,环周不休,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如属奇恒之腑又被称为“血之府”的脉的完整、通利是维持血液运行的必要条件。此外,心主血脉、脾统血、肝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以及肺朝百脉等功能的相互配合,对血液的正常运行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与基本物质相关:气的温煦、推动、固摄作用,以及津液的润滋作用,使血行有动力,使血液保持一定的粘稠度,都是保证正常血行的重要因素。血的病理主要有:血虚,由血液生成不足或耗伤太过,而致血量虚少,其主要表现如面色无华或萎黄,肌肤干燥、目涩,视物昏花,肢体麻木,心悸,失眠,健忘,脉细弱无力。血瘀,指血液运行不畅而发生的瘀滞,其主要表现如刺痛,舌或皮肤见瘀点、瘀斑,或唇舌青紫,出血夹有血块,腹腔发生症积痞块,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脉涩等。血热,指血分有热的病理状态,其主要表现如出血,舌红、脉数或发热等。其中,血虚、血瘀较多见于老年病过程中。气,(参见精气神)在此仅介绍与血的相互关系,及其指导意义。气属阳、主动、主煦之;血属阴、主静、主濡之,这是气与血在属性和功能上的区别,但两者都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和肾中精气,在生成、运行等方面又密切相关。故《灵枢·营卫生会》说:“血之与气,异名同类”;元代滑寿在《难经本义》中说:“气中有血,血中有气,气与血不可须臾相离,乃阴阳互根,自然之理。”其相互关系可概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因为气能生血、行血、摄血,故说“气为血之帅”;由于血能载气、化气,故说“血为气之母”,从而保持气血间的调和平衡、互根互用的正常关系,“血气冲和,万病不生”(《丹溪心法·六郁》)。在病理上,气血病变亦相互影响。气虚不生血可致血虚,而成气血两虚;不摄血可致出血,而成气虚失血;行血无力可致血瘀,而成气虚血瘀;气滞,行血不利,亦致血瘀,而成气滞血瘀。血虚或失血,可导致气虚或气随血脱。血瘀亦能阻气,而成气滞血瘀。在治疗上,血虚常配补气药以收气能生血之效;出血常重用补气固气药,以收气能摄血之效;血瘀常配行气药或补气药,以收气能行血之效。

气血vital energy and blood

中兽医学名词。指机体中的两种基本物质。“气”的含义较广,既包括运行于体内的精微物质,又包括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如水谷之气、呼吸之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血”主要指血液,为水谷精微的化生,由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成。气与血各有其不同作用,而又互相依存,以营养脏器组织,维持生命活动。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9: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