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东华录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东华录编年体清前期史。三十二卷。清蒋良骐著。蒋良骐(1723—1789),字千之、嬴川。广西全州人。乾隆十六年(1751)进士。选庶常,授编修。三十年,重开国史馆,充任纂修官,预修《名臣列传》。后历迁侍御史、鸿胪寺少卿、太仆寺卿等。官至通政使。博学而工书法,通医道。著有《下学录》、《京门草》、《覆釜纪游》等。此书系其在国史馆时,摘录清史资料按年月编次而成。因国史馆设于东华门内,故题此名。书中所记,自清先世传说迄于雍正十三年(1735),凡太祖、太宗、世祖、圣祖、世宗五帝六朝事迹,内容多有关军国大政及清廷各项经济国策。 东华录书名。清蒋良骐和王先谦先后辑录而成,清国史馆设于东华门内,故名。乾隆三十年(1756年),蒋良骐纂辑自太祖天命年间至世宗雍正十三年(1735年)五帝六朝史事,共三十二卷。光绪年间王先谦仿蒋氏体例,纂辑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实录中史实,共二百三十卷,名《东华续录》,后又补辑蒋录,增雍正以前史实共一百九十五卷,与《续录》合称《九朝东华录》。此后潘颐福辑《咸丰朝东华录》六十九卷,王又辑《同治朝东华录》百卷。前后所辑共五百九十四卷,总称《十 一朝东华录》。蒋录简概,但保存了许多重要史料,王录详尽,史料亦富。后朱寿朋又辑光绪朝史事,称《东华续录》,通称《光绪朝东华录》,凡二百二十卷。 东华录史书 蒋良骐撰 清乾隆三十年 (1766)成书,咸、同年间始有刊本。1980年4月经林树惠、傅贵九校点后中华书局出版。全书凡32卷,31万字。按朝代编卷,主要取材于清实录、红本及各种官修文书。记叙了清前期及天命至雍正十三年(1735)间五帝六朝120余年的历史。史料翔实,结构清晰。光绪初年又有王先谦的 《东华录》刊行,虽较蒋录详细,但蒋录保存了王录和传本实录所不载的一些重要史料,并在史料考订上做了不少的工作。书中的几十条按语和夹注均反映了作者在纂辑和整理史料中的成果。对于研究、编辑清代历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东华录二百卷。东华续录,四百一十九卷。清末王先谦 (1842—1917)撰。先谦字益吾,号葵园,湖南长沙人。同治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子监祭酒,参与国史馆编纂工作。后任江苏学政,长沙城南书院、岳麓书院院长等职。中日甲午海战后,主张振兴工艺,曾经营官商合办的宝善成公司、湖南炼矿公司。反对戊戌变法,攻击谭嗣同、梁启超等维新派,阻挠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光绪三十三年 (1907),著《尚书孔传参正》,赐内阁学士衔。武昌起义后,改名循,闭门著书。治经循乾嘉遗轨,主张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并重,曾罗致文人,从事古籍和历史文献的编校刊印工作。校刻有《皇清经解续编》,编有《十一朝东华录》等,著有《虚受堂文集》。该书是以《清实录》为主要材料来源,按时间顺序摘抄辑录而成的,性质略如实录的简编。清国史馆设于东华门内,史官在此辑录成书,故以之为名。最初有乾隆三十年(1765)蒋良骐所纂的三十二卷本,内容为太祖天命至世宗雍正五帝六朝之事(清太宗以称帝前后分为天聪和崇德二朝)。其后光绪年间王先谦续纂乾隆、嘉庆、道光年间事,成二百三十卷,称《东华续录》。又以蒋氏所录者较简略,重新纂辑雍正以前的史实二百九十五卷,与《续录》合称为《九朝东华录》。此后,潘颐福辑《咸丰朝东华录》六十九卷,王先谦又辑《同治朝东华录》一百卷,再合以前所辑总称《十一朝东华录》,共594卷。自光绪十年(1884)至十七年(1891)曾先后以木刻和铅印本流传于世。该书计有太祖朝四卷、太宗朝十八卷、世祖朝三十六卷、圣祖朝一百一十卷、世宗朝二十六卷、高宗朝一百二十卷、仁宗朝五十卷、宣宗朝六十卷、文宗朝六十九卷、穆宗朝一百卷。是书所载谕旨,辑自圣训方略,制度沿革据《清会典》,军务奏折录自方略。年经月纬,资料较为丰富。从整体内容看,王氏《东华录》远不及《实录》丰富,但是其中也编进了《实录》所缺载的资料。如雍正帝办曾静一案,《实录》刊载的谕旨还不及王氏所录的详尽;咸丰年间铸造大钱事,《实录》无,而王先谦所录有。王氏《东华录》与蒋氏《东华录》比较起来,蒋氏较为简略。但所据实录为乾隆年间最后改定以前的旧本,其中某些部分的史料价值在王先谦的《东华录》之上,且传本较少,故为人们所重视。另外,作者在资料改订方面也花了很大工夫。王氏《东华录》,除了续补乾隆朝以后的事迹外,最大长处是叙事详尽。总之,两书详略不同,互有短长,各自为研究清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继《十一朝东华录》之后,宣统元年 (1909)朱寿朋又纂辑出版了《东华续录》,通称《光绪朝东华录》,二百二十卷,起于同治十三年(1875),止于光绪三十四年 (1908)。此书与《十一朝东华录》比较,有一个显著特点是成书在实录之前。所以对朝臣们的奏报尽量全文照录,丰富了光绪一朝的历史内容。《东华录》也因而贯穿了有清一代。本书系陆续刊出,尚无全刊本。光绪十三年(1887)广百宋斋本五百九十四卷,缺同治一朝,是为《十朝东华录》。其中咸丰朝用潘氏之书。王氏咸丰朝之书则单有光绪十九年 (1893)籀三仓室本。又有清宣统三年 (1911)存古斋本五百二十卷,中缺咸丰朝百卷。此外尚有前六朝和乾隆以下各朝 《东华录》单本传世。 东华录书名。编年体清史长编。(1)乾隆时蒋良骐撰,32卷。蒋氏于任国史馆纂修期间就《清实录》及其它文献,摘抄天命、天聪、崇德、顺治、康熙、雍正凡六朝史事而成,以国史馆在东华门内,故名。(2)光绪时王先谦撰,凡625卷。其中增补蒋氏东华录至195卷,又抄乾隆、嘉庆、道光朝史事共230卷。合称《九朝东华录》。旋增补潘颐福所辑抄咸丰朝《东华录》为100卷,并自辑同治朝《东华录》100卷,连同前九朝,合称 《十一朝东华录》。王氏《东华录》详尽、内容丰富。然蒋氏 《东华录》保存王录及《清实录》所不载之某些原始资料,为人们了解清初社会,特别是了解满族之历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3) 宣统时期朱寿朋辑《光绪朝东华录》,又名《东华续录》,凡220卷,详该条。 《东华录》清朝编年体史料长编。有两种:蒋录和王录。“蒋录”起自1616年,讫于1735年,为1765年重开国史馆后蒋良骐编,全书共32卷,较为简略;“王录”为光绪年间王先谦辑成。集清代11朝共200多年大事,年经月纬,为研究清史的重要史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