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水污染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水污染主要由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使水质和底质的理化性质或水生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使用价值的过程。 水污染Water Pollution由排放到自然界中的废水引起的污染。与人口增长和工业化直接相关。可按污染物的性质、污染源和受污染的水体等的不同划分为不同类型。测定水污染通常以水体中污染物的含量及其对水质的影响程度为标准。公认的水污染物共有六大类:病原体、生化需氧量、矿质营养元素、有毒物质、酸化作用、热废水(如核电站冷却水)。控制和治理水污染,关键在于弄清污染类型和污染源,采取相应的措施。控制病原体污染主要是利用氯等对城市污水和家庭用水进行消毒处理,但要对地表径流进行消毒,则由于费用太高,难以有效进行。要降低生化需氧量,可建立蓄水池将污水蓄积,培植淤生植物,使水中含氧量增加后再排放出去。治理氮磷类污染,最有效的方式是调节生产(如生产不含磷的洗涤剂)和限制化肥等的使用,此外,对废水进行一些特别的处理也可将其清除掉。要对有毒物质进行控制,单靠防止其进入水中是不够的,还必须在生产中早作调整。对不同的有害物质需要在生产中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控制,对聚氯联苯一类应在其生产地采取严密控制措施,防止扩散,对铬、铅等有用物质可加以回收利用,对某些有毒物质,如氯化物,可在生产中使用无毒替代品。对城市和工业废水通常是先蓄积起来,再逐步加以处理。对于酸化,只要限制氮磷氧化物在大气中的排放量,即可有效加以防治。要防止水温剧变,只能通过空气冷却的方式,使热散失到大气中去。加拿大有极丰富的淡水和海水资源,但少数地区(如萨斯喀彻温省和艾伯塔省南部地区)也面临着缺水危机,而且全国水污染情况也较严重(如五大湖区)。由病原体、生化需氧量和废热造成的水污染相对而言较易治理,但水质老化和石油泄漏治理起来就比较困难;而水一旦酸化和毒化后,就再也不能彻底净化。因此,全国各级政府都逐渐将治理水污染的重点放到对有害物质的严格控制以及对污染进行早期测定和防治上。 水污染指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黄河水体,引起水质下降、利用价值降低或丧失的现象。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黄河流域废污水的排放量与日俱增。80年代初年排放污水21.7亿吨,90年代初已近33亿吨,10年间约增加50%,河流水污染日趋严重。1994年,根据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88)监测水质,在黄河干支流12550千米的河长中,属Ⅰ、Ⅱ类优良水质的河长1750千米,占14.0%; 水质尚可的Ⅲ类水河长2160千米,占17.2%; 水质较差的Ⅳ类水河长4280千米,占34.1%; 水质很差的Ⅴ类水河长2010千米,占16.0%; 基本失去水体功能的河长2350千米,占18.7%。与80年代初相比,Ⅰ类、Ⅱ类水质的河长下降了42.8%,Ⅲ类、Ⅳ类、Ⅴ类水质的河长分别上升了7.2%、24.7%和10.9%。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对1995年~1998年枯水期(从上一年11月至当年的6月)的水质类别进行了统计分析,除1996年黄河来水较多水质较好外,其他年份黄河干支流的污染都在加重。1995年,全流域Ⅰ类至Ⅲ类水占38.4%,1997年锐减为13.8%; Ⅳ类水由1995年的36.3%,上升为1997年的64.8%。干流变化更为明显,1995年Ⅰ类、Ⅱ类、Ⅲ类水占53.5%,1997年减为15.7%,1998年为19.7%; Ⅳ类水1995年是46.5%,1997年是80.8%,1998年是77.0%;1995年干流Ⅴ类、超Ⅴ类水为0,到1998年已为3.4%,1999年1月黄河中下游水质严重污染,龙门以下黄河干流水质全部是Ⅴ类、超Ⅴ类水,失去水体功能。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