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水浒后传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水浒后传长篇小说。明末陈忱著。四十回。忱字遐心,号雁荡山樵,浙江吴兴人。约明末至康熙初年在世。有强烈民族意识,入清后,绝意仕进,依靠卖卜为生。顺治年间,参加遗民组织的反清秘密社团“惊隐诗社”,与顾炎武、归庄等结为诗友。所作诗今存百余首,散见于《南浔志》、《明诗综》诸书中,感慨时事,风格刚健。另有《续廿一史弹词》、《痴世界》曲本等,皆散佚不传。本书系《水浒传》续书之一。描写梁山泊未死英雄李俊、阮小七等,因见奸佞满朝;弟兄屈死,不堪压迫,再次揭竿而起,占山据水,反抗官府,参加抗金斗争,最后在李俊领导下,飘浮海外,创立基业。作者对起义英雄充满同情,并结合自己对明末政局切身体验,叱奸骂谗。有借北宋末年历史总结明亡教训意味,同时隐寓对满族贵族统治的不满和对郑成功等抗清斗争的希望。在艺术上,亦有可取之处,人物性格大体符合原书,或有所发展。语言比较通俗。书中忠君思想十分浓厚,又夹杂神怪迷信成分,部分情节落入才子佳人俗套。本书存旧刊本,题“古宋遗民著”、“雁宕山樵评”,卷首有论略。孙楷第疑系原刊本。一九五六年古典文学出版社据光绪三年(1877)申报馆排印本标点分段出版,并用光绪五年(1879)大道堂本对勘。此后上海古籍出版社又多次再版发行。 水浒后传长篇小说。明末清初陈忱作。八卷四十回。《水浒》的续书。叙述原梁山泊头领李俊、阮小七、乐和等在各地再度起义,反对贪官恶霸,后来远走海外,创立基业的故事。有宝文堂书店1955年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本、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本。 水浒后传四十回。明陈忱 (约1590—1670)撰。陈忱字遐心,号雁宕山樵,浙江乌程 (今浙江湖州市)人。他一生穷困潦倒,但又是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知识分子,身历明代亡国之痛,不甘心做大清王朝的顺民,经常与顾炎武、归玄恭相往来,在苏州组织“惊隐诗社”,用来掩护反抗清统治者的秘密活动。他写了不少爱国诗篇并俚曲小说,除《水浒后传》外,还有《续廿一史弹词》和 《痴世界曲本》等,可惜均已散佚。《水浒后传》四十回,是对施耐庵一百回本《水游传》的续书。这部书主要写梁山起义军征方腊后,宋江等人死去,还有阮小七、李俊等三十二位流落江湖的“梁山余党”,在封建压迫和民族压迫下,重新聚合,再举义旗,以报奸仇,英勇抗击外族侵略者,直到北宋沦亡,避地海外创立基业的故事。全书的基本精神和《水浒传》是一致的,作品继承和发扬了《水浒传》反封建的积极主题,总结了梁山英雄受招安的历史教训,重新肯定了“官逼民反”的斗争道路。与 《水浒传》相比,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本书在思想上也有它的缺点,用宿命论来解释社会现象,又散播了不少神仙道化思想。在艺术上它继承了《水浒传》的一些优良成分,语言也较简洁洗炼。但从整体上看,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成就,要比 《水浒传》逊色得多。此书版本最早为清康熙甲辰(1664) 刊本,后乾隆时有蔡元放评本,清光绪三年(1877)申报馆印本,光绪五年(1879)大道堂刊本,绍裕堂八卷刊本。今本有1955年宝文堂书店本,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