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永宁寺碑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永宁寺碑

明代。此碑是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永宁寺记》和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重建永宁寺记》二碑的通称。曾立于奴儿干(今黑龙江下游特林一带)衙门附近的永宁寺。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曹延杰亲至其地调查,并拓回碑文,发表于世,引起中外学者的重视。沙俄侵占该地后,将二碑移往海参崴博物馆,今已不知所在。《永宁寺碑》面刻汉字,额题“永宁寺记”,背额刻蒙古文“奴儿干永宁寺”,下刻蒙古文、女真文各15行,内容为汉字碑的缩写。碑两侧均为汉、藏、蒙古、女真4种文字的“唵、嘛、呢、叭、𠵸、吽”六字真言。碑文内容记载了亦失哈于永乐九年设奴儿干指挥使司,和永乐十一年建永宁寺等事。碑阴的女真文,语法已接近清初满文,对研究女真文的演变具有重要作用。《重建永宁寺记》碑皆汉文,记载的是亦失哈再至该地重建永宁寺之事。此两碑是研究明史的珍贵资料,可补《明史》之缺。

永宁寺碑Yongningsibei

永宁寺位于黑龙江下游东岸特林村以北2.4公里的江岸石崖上,是永乐十年(1412)亦失哈再次到该地巡视时为“柔化斯民”而建的佛寺。寺旁有两块石碑, 一名《永宁寺记》立于永乐十一年,刻文30行,每行64字。一名《重修永宁寺记》,立于宣德八年(1433),刻文30行,每行44字。两块碑均记载了明创立奴儿干都司的经过,叙述了亦失哈巡视奴儿干的简要过程,在碑记后面还有一百多人的题名,其中既有汉族人,也有少数民族。在中外文献中有不少关于这两块碑的记载,1808年日本人间宫林藏在进入黑龙江流域“探险”时,曾见到这两块碑,并写入他著的《东鞑纪行》一书(1942年东京版),1885年中国学者曹迂杰奉命到黑龙江东岸调查,也看到这两块碑,并拓了碑文。1904年老沙皇将这两块碑搬走,先是到了海参崴博物馆,据说后又转移了。碑文摘录如下“……惟东北奴儿干国……其地不产五谷,不产布帛,畜养惟狗……以捕鱼为业,食肉而衣皮,好弓矢,诸般衣食之艰,不胜为害……永乐九年春,特遣内官亦失哈等率官军一千余人,巨船二十五艘,复至其国,开设奴儿干都司。昔辽、金俦民安故业,皆为尧舜之风,今日复见而服矣。……依土立兴卫、所,收集旧部人民,使之自相统属。……”

永宁寺碑

明代碑刻。《永宁寺记》和《重建永宁寺记》二碑的简称。前者立于永乐十一年(1413年),高约1.75米,宽约0.83米,面刻汉文30行,每行64字。背刻蒙古文、女真文各15行,内容为汉字碑文的缩写,可补《明史》之缺,是研究明代版图的重要资料。后者高约2.07米,宽约1.22米,刻汉文30行,每行44字,记重建永宁寺事。光绪十一年(1885年)清廷命曹廷杰实地调查,拓回碑文发表,引起世人注意。沙俄侵占该地后,将碑移至海参威博物馆等处。今不知下落。

永宁寺碑

永宁寺碑,明代碑刻。《永宁寺记》和 《重建永宁寺记》 二碑的简称。前者立于永乐十一年 (1413),高约1.75m,宽约0.83米,面刻汉文30行,每行64字。背刻蒙古文、女真文各15行,内容为汉字碑文的缩写,可补 《明史》 之缺,是研究明代版图的重要资料。后者高约2.07米,宽约1.22米,刻汉文30行,每行44字,记重建永宁事。光绪十一年 (1885)清廷命遭廷杰实地调查,拓回碑文发表,引起世人注意。沙俄侵占该地后,将碑移至海参威博物馆等处。今不知下落。

永宁寺碑

即 “奴儿干永宁寺碑”(324页)。

永宁寺碑

为明代碑刻,《永宁寺记》和《重建永宁寺记》二碑的简称。前者立于永乐十一年(1413),高约1.75m,宽约0.83米,面刻汉文30行,每行64字。背刻蒙古文、女真文各15行,内容为汉字碑文的缩写,可补 《明史》之缺,是研究明代版图的重要资料。后者高约2.07米,宽约1.22米,刻汉文30行,每行44字,记重建永宁事。光绪十一年(1885)清廷命廷杰实地调查,拓回碑文发表,引起世人注意。沙俄侵占该地后,将碑移至海参葳博物馆等处。今不知下落。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9:5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