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永州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永州唐代与辽国设置的两个不同地域的行政区。一在南一在北。《旧唐书·地理志三》:“永州:中。隋,零陵郡。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平萧铣,置永州,领零陵、湘源、祁阳、灌阳4县。七年,省灌阳。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省祁阳县,四年,复置。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为零陵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为永州。旧领县3,户6348,口27583。天宝,户27494,口176168。在京师南3274里,至东都3665里。”《辽史·地理志一》:“永州:永昌军,观察。承天皇太后所建。太祖于此置南楼。乾亨三年(公元981年)置州于皇子韩八墓侧。东潢河,南土河,二水合流,故号永州。冬月牙帐多驻此,谓之冬捺钵。有木叶山,上建契丹始祖庙,奇首可汗在南庙,可敦在北庙,绘塑二圣并八子神像。相传有神人乘白马,自马盂山浮土河而东,有天女驾青牛车由平地松林泛潢河而下。至木叶山,二水合流,相遇为配偶,生八子。其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每行军及春秋时祭,必用白马青牛,示不忘本云。兴王寺,有白衣观音像。太宗援石晋主中国,自潞州回,入幽州,幸大悲阁,指此像曰:‘我梦神人令送石郎为中国帝,即此也。’因移木叶山,建庙,春秋告赛,尊为家神。兴军必告之,乃合符传箭于诸部。又有高淀山、柳林淀,亦曰白马淀。隶彰愍宫。统县3:长宁、义丰、慈仁。” 永州古时名城。今为湖南永州市。因县西百里有永山、永水而得名。隋开皇九年(589年)置永州兼置总管府,寻废。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永州。元升为永州路,明洪武初改为永州府,清因之。汉武帝元鼎六年筑土城,明洪武六年更拓之。城周九里二十七步,高三丈。设城门七座,东曰正东门,南曰正南门,西曰正西门,北门四座曰正北门、太平门、永安门、潇湘门。府治设在城之偏北,有零陵县附郭。有东湖、华严严、甘雨池、万石山、回龙塔等名胜古迹。 永州辽代州名。辽景宗乾亨三年 (981)置,军号永昌,治所在潢河与土河 (今内蒙古赤峰境内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汇合口西南,为上京道所属观察使州,隶彰愍宫,下领3县。太祖时(907—926)建有南楼,为契丹族发祥地。境内有木叶山,建有始祖庙,西北五十里之伏虎林和东南三十里之广平淀 (本名白马淀),分别设有秋捺钵和冬捺钵。前者主要进行“呼鹿”等狩猎活动,后者则为辽帝“坐冬”避寒、与大臣商议国事、接见使者、校猎讲武之处。金废。 永州五代置。唐永州零陵郡。治同唐,领县2。 永州隋开皇 (581—600) 初,将零陵郡改置永州总管府,旋废。大业 (605—617) 复置零陵郡。唐武德四年(621)改置永州。天宝元年 (742) 复名零陵郡。乾元元年(758) 又改名永州 (形成一地二名),治零陵 (今永州市零陵区)。辖4县,内湘源、灌阳在今广西。属地在今湖南境的有零陵、祁阳2县。属江南西道。五代楚置永州,辖零陵、祁阳2县。宋朝置永州零陵郡,仍治零陵。辖零陵、祁阳、东安3县。属荆湖南路。元至元十三年(1276)置安抚司,至元十四年 (1277) 改置永州路总管府。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