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汉书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汉书

又名《前汉书》文集。东汉班固(32—92)等撰。百篇,一百二十卷。固字孟坚,扶风安陵(陕西咸阳市东北)人。曾任兰台令史,转迁为郎,典校秘书。班固之父班彪( 3—54)为史学家。以《史记》所记史实止于汉武帝太初年间乃作《后传》六十余篇。彪死,班固奉诏补撰。历二十余年,初具规模,文辞渊雅,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亦未完而卒。所遗八表及《天文志》散乱遗稿由其妹班昭(约49—约120)与马续共同续成。《汉书》记述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地皇四年(23)西汉二百三十年历史。计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八十万字。体例与《史记》相同,惟改书为志,废世家人列传,并创《刑法》、《五行》、《地理》、《艺文》四志,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准则。其中《百官公卿表》记秦汉官制沿革,《古今人物表》,广列汉以前历史人物,简明扼要。为研究秦汉历史的重要资料。《艺文志》记先秦至汉以来书籍流传情况,为最早的目录学著作,广为后世所引用。全书与《史记》齐名影响深远。通行注本有唐颜师古《汉书注》,清王先谦《汉书补注》,此书以汲古阁本为底本,兼荟各本之长,采集诸家考释,校勘异同,所辑资料较为完备。今人杨树达《汉书窥管》对王氏补注有所补正,陈直《汉书新证》亦可参考。通行为武英殿本,一九六二年中华书局标点本。

171 汉书

断代史纪传体史书。全书120卷100篇,后汉班固撰。记载起自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元年)迄于23年(王莽地皇四年)其间229年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史料丰富、充实,主要来源于班彪《后传》、两汉史家著述,如:《汉箸记》、《汉大年记》、档案和作者见闻。班固因下狱死,《八表》和《天文志》未及完成,由其妹班昭续《八表》、马续补作《天文志》。《汉书》叙事简明扼要,文笔生动,“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后汉书·班固传》)。是研究前汉历史的重要资料。


034 汉书

其《地理志》在正史中首创先例,被称为历史地理志的典范。是第一部以“地理”命名的著作。内容以疆域政区为主,论及建置沿革、户口、山川、物产、名胜等项。在中国地理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沟洫志》论述水文、水力及治水等。《西域列传》等记叙了西汉时期各国的情况,地理内容丰富。


289 汉书

西汉一代历史的纪传体著作。东汉班固撰。《汉书》作为史传文学,其人物塑造不如《史记》,但也有不少人物传记写得很成功,如《苏武传》、《陈万年传》等。在文学语言方面,汉书整饬详赡、富丽典雅,引起历代散文作家的喜好。但过于崇尚辞藻排偶,多用僻字古词,也影响它的表达效果。

《汉书》hanshu

纪传体断代史。东汉班固等著。班固之父班彪曾续《史记》,作《后传》65篇。班固在此基础上编写西汉一代历史,逝世时书未完,由其妹班昭及弟子马续补完。全书共100篇,基本上沿袭《史记》体例,只是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又改书为志,并增加了《地理志》和《艺文志》,包括本纪12篇、表8篇、志10篇、传70篇。书中记事上起汉高祖元年(前206),下至王莽地皇四年(23),共记229年史事。其中汉武帝以前的内容主要沿袭《史记》,汉武帝以后为作者自撰。书中带有较多的封建正统观念和见解,但作者仍能忠于史实,大胆直书,对统治者有所暴露指摘。如《武帝本纪》和《李陵传》对汉武帝穷兵黩武的行为流露出不满,《外戚传》记叙了外戚、皇帝的罪恶,特别是暴露了汉成帝及赵飞燕等人的残暴行为。作者出于维护汉王朝的立场,尤其注重揭露阴谋篡位的奸臣,表彰爱国忠君的人物,前者如《王莽传》,后者如《苏武传》,都写得精采生动。
在写作上,《汉书》不如《史记》的骀荡疏宕,雄肆奇伟,但具有典雅详赡、婉曲细密的特点,其中有些传记如《霍光传》、《苏武传》、《朱买臣传》、《陈万年传》等,也写得相当生动,在平易的叙事中传达出人物的风神,寄托着作者的感触。此书带有较浓的学术气,注重记载学术发展情况,重视为学者立传,书中大量载录了有关经世之文和文学作品,参考价值很高。其语言简练整饬,古奥博雅,体现出浓厚的学者气。
《汉书》的体例为历代正史所承袭,其文章也成为后代散文家学习的典范,它在史学史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注本有唐颜师古《汉书注》、清王先谦《汉书补注》。

汉书

又名《前汉书》,东汉班固撰。班固父亲班彪,曾做《史记后传》,来续写《史记》。班固在父亲著作的基础上,博采群书,精密考核,发奋二十余年,死时基本完成了《汉书》的写作。遗下的“表”和“天文志”,和帝令其妹班昭及其同郡人马续完成。所以《汉书》的写作,前后经过四个人之手,但班固是主要撰写人。《汉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断代史,记载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中二百二十九年的历史,由纪、表、志、传四部分组成,共一百篇。它不仅继司马迁《史记》之后,整齐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并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的体例,成为后世断代纪传体史书的准绳。《汉书》不仅是我国古代历史典籍中的名著,同时又是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文学价值的杰作。它择史严谨,叙事详瞻,语言渊雅。不少传记中能围绕主题,对人物和事件加以摹声绘影的叙写。虽没有《史记》那样生动活泼,但文章严密,描述精到工致,显出独有的特色。如《苏武传》,作者满怀激情,用精练的语言,具体叙写了苏武出使匈奴的苦难经历,塑造了苏武这样一个爱国主义者形象,读来十分激动人心。因此,《汉书》对后世文学,尤其对传记文学的创作是很有影响的。

汉书

纪传体西汉史。二十四史之一。一百卷。东汉班固著。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班彪之子。十六岁入洛阳太学,二十三岁父死后归乡里。以父所撰《史记后传》叙事未详,乃潜心继续撰述,力求精善。明帝永平五年(62),人告其私改国史,被捕下狱。其弟班超亲赴京师洛阳,向皇帝上书,辩明其冤,把班固著书的用意加以说明。汉明帝听了申诉,又看了班固的著作,十分赏识,遂释其出狱,任之为兰台令史,参与纂修东汉国史,与陈宗、尹敏、孟异等共撰成《世祖本纪》。旋迁为郎,典校秘书,又自撰功臣、平林、新市、公孙述等列传、载记二十八篇。明帝复命他完成前所著西汉史书。班固对《史记》将汉朝“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深为不满,决心编写一部西汉断代史《汉书》。章帝时,以文才深得器重,迁官玄武司马。建初四年(79),章帝召集诸儒在白虎观讲论五经同异,命他记述其事,撰成《白虎通义》。建初七年(82),《汉书》撰成。和帝永元元年(89),随窦宪出击匈奴,为中护军,参预谋议。次年,行中郎将事。永元四年(92),因窦宪失势自杀,受牵连免官、被捕,死于狱中。另著有《两都赋》、《典引》、《宾戏》、《应讥》等诗赋文章四十余篇,后人编有《班固集》。明张溥又辑为《班兰台集》,编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清丁福保辑为《班孟坚集》,编入《汉魏六朝名家集》。
《汉书》记事上起汉高祖元年(前206),下迄刘玄更始二年(24),凡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史事。计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百篇。后人将其中篇幅过长的篇卷,分成上中下卷,或上下卷,如《高祖纪》分上下卷,《王莽传》分上中下传,《五行传》甚至分成五个分卷,这样就成为现在的一百二十卷了。编纂体例基本上仿照《史记》,只不过改“书”为“志”,因《汉书》本身既称“书”,那么记典章制度部分不宜再称“书”了。此外,去掉了“世家”这个名目,这是由于历史情况发生了变化,没有必要再设置这一门类了。《汉书》的八表与《史记》的十表比较,一是增加了《百官公卿表》,详细介绍了秦汉的官制,实际上是属“志”的内容。从《后汉书》开始,这方面的材料均编成《百官志》或《职官志》。其次,还有《古今人表》,把历代著名人物,以儒家思想为标准,分为九等,表列出来。虽称《古今人表》,表中却只有古人,而没有今人,即西汉时人。可能是作者顾忌到将西汉时人分等,会招致非议。《汉书》的十志虽系沿袭《史记》的八书,但有合并,有新增,而且记事比《史记》更详尽,更有系统。如将《律书》和《历书》合成为《律历志》,将《礼书》和《乐书》合成为《礼乐志》。增写《史记·平准书》为《食货志》,成为记载经济制度的重要篇章。又改《史记·封禅书》为《郊祀志》,《天官书》为《天文志》,《河渠书》为《沟洫志》。除上述诸志增加了主要是武帝以后的内容之外,《汉书》还创设了《刑法》、《五行》、《地理》、《艺文》四志。除《五行志》是讲五行灾祥等事,无多大价值外,其余均价值极高。十志每叙一事,都追本溯源,将沿革兴废写清楚,不为断代所限,这正是《汉书》的长处。后世史志多沿用《汉书》诸志的名目,以此为撰写典制篇卷的遵循轨范。此后的《通典》、《文献通考》等书,就是在《汉书》十志的影响下产生的,且为后代典志体史书的编撰提供了借鉴。《汉书》列传整齐了《史记》列传的定名及序列,排列顺序是先专传,次类传,后四夷和域外传,最后是外戚和王莽传。《汉书》新立了《惠帝纪》及王陵、吴芮、蒯通、伍被、贾山、李陵、苏武等传,并在其他一些人物传中增添了材料。《汉书》继《史记》之后发展了国内外民族史的记载,大量增益了西南夷和匈奴传的史事。特为张骞立专传,给予这位对中西交通有重大贡献的人物以应有的历史地位。将《史记》的《大宛传》扩充为《西域传》,详细记述了西域几十个地区和邻国的历史,是研究古代中国各兄弟民族和亚洲有关各国历史的珍贵资料。《汉书》记汉初至武帝中叶史事,虽沿用《史记》资料,但对史文颇有损益,并补充新史料。如《贾谊传》增加《陈政事疏》等三疏,《晁错传》中增加了《举贤良对策》等四疏。以及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和公孙弘的《贤良策》等武帝以后记事,多载有关于学问、有系于政务的重要文献。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史记》为通史,它则为断代史,后世学者一般以《史》、《汉》并称。刘知幾在《史通·六家》篇曰:“如《汉书》者,究西都之首末,穷刘氏之废兴,包举一代,撰成一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故学者寻讨,易为其功。自古迄今,无改斯道。”自班固创断代为史的先例,并在《史记》的基础上,整齐了纪传史体,使之规范严密,后世史书,多循其例作断代。由于这种断代史,更突出了以一代帝王为中心的封建正统史观,所以被封建统治者定为“国史”或“正史”,后世承之,相沿未替。
《汉书》最大的特点是记事系统而详尽,正如范晔所评“文赡而事详”。从前有人认为司马迁述三千年之事,才五十万字,班固述二百余年事,却用了八十万字,由此便认定固不如迁。以字数的多少来评论史书的优劣并不可取,但这个数字却可以说明班固叙事的详尽。第一,《汉书》较真实地记述和评论了西汉一代的政绩及其盛衰变化。从一统功业的角度赞扬刘邦能以“神武之材,行宽仁之厚,总揽英雄”。肯定惠帝、高后时“从民之欲而不扰乱”的政绩。称颂文景之治,使“吏安其居,民乐其业,畜积岁增,户口寝息,风流笃厚,禁罔疏阔”。特别评价武帝在“稽古礼文”方面的功绩。表彰宣帝为“侔德殷宗、周宣”等等,表示《汉书》是以积极的态度来记元帝以前西汉历史发展的。宣帝以后,西汉政治开始倾颓,由此《汉书》明确总结说:“汉世衰于元、成,坏于哀、平。哀、平之际,国多衅矣。”第二,《汉书》暴露了西汉王室外戚势力的争斗、专横与奢侈。《武五子传》所叙太子刘据矫诏发兵捕斩江充,被丞相刘屈氂战败自缢事,集中表现了最高统治集团的权力斗争。《刘向传》所载上封事书言王凤事,称“历上古至秦汉,外戚僭贵未有如王氏者”,刘向因此而终不得升迁。京兆尹王章也因上书成帝言王凤专擅朝事以便其私,竟被以他罪囚死狱中,“自是公卿见凤,侧目而视,郡国守相刺史皆出其门”(《汉书·元后传》)。《汉书》还以很多笔墨暴露了王室大臣聚敛财富,奢侈淫逸之事,也表现了对人民生活痛苦的同情。第三,《汉书》详细记述了古代尤其是汉代的政治典制,十志最集中地体现了这一点。其中《刑法志》记述了古代的兵学简史,论其刑法典核详明,首尾备举。《食货志》系统地记述了自西周以至王莽时的农政和钱法,反映了一千多年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侧面。《地理志》先叙由古之九州说而进至秦的郡县,次及汉代郡县的详细设置,户口田亩有具体的统计数字,是西汉户口最殷盛时国土概况的基本写照,末叙各地的风俗,实则为一部政治历史地理及风物方志的总汇。《沟洫志》讲水流整治关乎漕运与灌溉,系于国之利害,所载贾让的治河三策这一重要文献至今仍有参考价值。《汉书》十志排列上比较《史记》八书前后次序的不同,说明各种典制在统治手段中重要性地位的变化,其所表现的立论思想不可忽视。《汉书》又是古代传记文学的代表作,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地位。其缺点,主要是思想观点比较保守,事事以儒家正统思想为准绳,在追求理想通变化方面,还是较《史记》逊色的。
班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汉书》。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但班固死时,八表及《天文志》尚未完成,汉和帝命班昭参考东观藏书为之补作,又命马续助撰《天文志》。
《汉书》的文字简雅深奥,不易通晓,后世为之作注者较多。唐初的颜师古集众家之长,断以己意,写成新注,为现存最早和流行最广的注本。清代学者对《汉书》用功甚勤,王先谦作《汉书补注》一百卷,是继唐颜师古注之后又一次集大成的工作。近人杨树达著《汉书窥管》、陈直著《汉书新证》对王氏补注又有所补正。现存的版本,百衲本用的北宋景祐本为最早的刻本。中华书局1962年出版的标点本,最便阅读。

《汉书》Hanshu

是东汉班固修撰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班固(公元32—92年)字孟坚,右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人。其父班彪为东汉司徒掾,曾广罗资料,立志修史。班彪亡故后,班固继承父志修史,被人告发,下狱。赖其弟班超力辩,获释,奉诏续完父书,经过20余年的努力,基本完成了《汉书》。班固因事获罪死于狱中,其妹班昭及马续又续补完成全书。《汉书》共100卷:12帝纪、8表、10志、70列传。记载了自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29年的历史。《汉书》是父子两代搜集材料修成的,它的史实材料比《史记》更为翔实丰富。最为人称道的是《汉书》中增创的“十志”,保存了大量的珍贵史料。其中“地理志”,记载了当时郡国行政区划的沿革以及户口、物产、风俗民情、经济发展等内容。“刑法志”第一次系统地记述了我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沿革。“艺文志”记载了历代学术源流,著录了当时宫廷所藏图书,是我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此外,书中的“古今人表”记载了秦以前的各种人物,“百官公卿表”记述了秦汉之际官制的状况,都是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汉书》具有的文学水平也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班固把儒家思想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用封建正统观念评价历史,宣扬天人感应。这些既是《汉书》的突出特点,也是它的糟粕所在。《汉书》问世后,不断有人为之作注。唐代颜师古汇集了汉代应劭以下20余家注释,基本上解决了《汉书》的文字疏通问题。中华书局标点本《汉书》即采用颜注,最便于阅读。

《汉书》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东汉班固所撰。此书是班固在他父亲班彪所作的《史记后传》65篇的基础上编撰成的。其记事从汉高祖刘邦元年(前206)到玉莽地皇四年(23),共229年的历史。体制基本沿袭《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并“世家”入“列传”,由“纪”(12篇)、“表”(8篇)、“志”(10篇)、“传”(70篇)四个部分组成,共100篇。《汉书》记载西汉时代的历史,成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班固去世后,部分“表”和“志”由他妹妹班昭和马续补充整理续写而完成。
《汉书》作者班固受儒家正统思想影响很深,出身于士宦之家,缺乏司马迁的济世救民的热情,所以基本是站在汉王朝的立场上评价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对于统治阶级的罪行也有所揭露,比如《外戚传》就写了宫廷内部的明争暗斗与骨肉相残的局面,对于人民的疾苦也表示了一定的同情。
《汉书》语言典雅正宗,行文严密,不如《史记》语言简洁明朗,但更为整齐,词藻华丽。在人物传记中大量引用辞赋和散文,虽然影响了人物形象的生动性,但保留下不少重要文章。《汉书》的语言艺术对后世,尤其是六朝的文学影响很大。
清代沈钦韩有《汉书疏证》、王先谦的《汉书补注》,都比较通行。

汉书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东汉班固撰。一百篇。记载西汉历史。其中八表与《天文志》由班固妹班昭和马续续成。体例大体沿承《史纪》,但并“世家”入“列传”,改“书”为“志”,另创《刑法》、《地理》、《五行》、《艺文》诸志。其体例为后代纪传体史书所沿用。是研究两汉史的重要文献。注本有唐颜师古《注》、清王先谦《汉书补注》等。参见“班固”。

汉书

纪传体史书,史传文学著作。东汉班固撰。完整地记载了西汉一代历史,成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全书共100篇,由“纪”、“表”、“志”、“列传”四部分组成。记载了自汉高祖刘邦元年(前206)至王莽地皇四年(23),共229年的历史,书中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统治者的罪行。其体例承袭《史记》而稍有变化,主要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并创《刑法》、《五行》、《地理》、《艺文》4志。本书是在《史记》和《史记后传》的基础上修成,其未完成部分由班昭和马续补成。《汉书》以儒家正统,一王一姓的立场评价历史和人物,对不少人物写的很成功,成为人物传记的范例。其文组织严密,描绘细致。因作者受当时辞赋创作的影响,崇尚采藻,长于排偶,亦喜用古字。重要注家有唐代颜师古、清代王先谦。今通行中华书局校点本。

《汉书》

120卷。仿《史记》体例,分纪、志、表、列传四部分,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其文采虽不及《史记》,但文字整饰,组织严密,自有特色。古注有唐颜师古注。中华书局1962年出版校点本。附校勘记。

汉书hanshu

断代史。东汉班固撰,原100卷,后人析为120卷。《汉书》经班彪、班固、班昭、马续四人方才完成,全书沿用《史记》体例但有所改动,改“书”为“志”,取消了“世家”,进一步完善了纪传体。《汉书》包括12纪、8表、10志、70列传,所记史实起于汉高祖刘邦元年,迄于王莽地皇四年,记西汉一代229年历史,武帝中叶以前资料多取《史记》,略有损益,补充了部分史料,增加了一些篇目。武帝以后则为新撰。后代修撰正史,均以本书为楷式。《汉书》保存了西汉朝廷活动、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思想文化的重大事件、长安的兴建沿革,社会生活、民俗风情以及历史人物等方面的大量史料。《汉书》多用古字,文句深奥,汉以后注疏者达数十家,其中以唐代颜师古注影响最大,共集隋以前所注23家。清代王先谦集历代注疏之大成,校正讹脱错乱,考订典制,铨释史事,成《汉书补注》100卷。解放后中华书局出版有点校本。

汉书

一百二十卷。东汉班固撰。班固 (公元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 (今陕西咸阳东) 人。东汉史学家和文学家。班固是奉汉明帝诏命,继续他父亲班彪之业修成《汉书》的。《汉书》并非班固一人所作。他的父亲班彪是有名的史学家,曾撰写《史记后传》六十五篇。班彪死后,班固看到父亲写的史书,认为不够详备,于是潜精积思着手编史,以完成其父未竟之业。但被告私改国史而下狱。其弟班超上书力辩获释,明帝任命他为兰台令史,继续著史。历经二十多年辛勤劳动,基本上完成《汉书》。后来,他因参加了政治活动牵连下狱,六十一岁死于狱中。所撰《汉书》的八表和《天文志》部分未完成,由他的妹妹班昭和马续完成。班固还擅长辞赋、骈文,后人辑有《班兰台集》。《汉书》分四部分,即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列传最重要,记叙了西汉二百二十九年的历史,上起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元年,下迄公元24年刘玄更始二年,为整个西汉一代史事,共八十万字。初为一百卷,后人将其中篇幅过长的篇卷,分成上下卷或上中下卷,这样就成为现在的一百二十卷的《汉书》了。班固写《汉书》的材料来源,一部分关于汉武帝以前的史事,基本上抄自《史记》;一部分是来自班彪的《史记后传》六十五篇。刘知几在《史通·今古正史》中说“于是采其旧事,旁观异闻,作《后传》六十五篇,其子固,以父所撰未尽一家,乃起于高皇,终于王莽,为《汉书》百篇。”由此可见有一部分是班固在兰台自己搜集的。《汉书》开创了断代史体例。这断代史体例,虽然是剖断历史前后联系,却保存和整理了大量史料“包举一代”。《汉书》虽然沿袭了《史记》本纪、列传的记事方式,却也有增改。《汉书》把《史记》的 “书”改称 “志”,记述典章制度; 废弃了 “世家”并入“列传”,增补了汉武帝以后的历史。《史记》述三千年史事,五十二万字,《汉书》述二百二十九年史事,八十万字,写得详细。特别是“十志”比《史记》的“八书”记事丰富。对于经济、政治、思想和文化的记载更细。《汉书》对历史人物运用文艺手法,深入刻画,使这些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如《朱买臣传》、《苏武传》,后世对其评价很高。《汉书》的缺点是比较保守,极力维护当时统治者的利益,掩盖社会矛盾。这与《史记》比较相差甚远。《汉书》的十志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艺文志》是中国目录学最早的专著。这是班固善于继承发展的一方面。《汉书》用古字骈文,比较难读,所以为它作注的有二、三十家,唐代颜师古的注本最为通行。清朝王先谦的《汉书补注》博采众说,最为详尽。清钱大昭的《汉书辨疑》、近人杨树达的《汉书窥管》,今人陈直的《汉书新证》,吴恂的《汉书注商》,也都有一定影响。中华书局的校点本《汉书》用颜师古注,是现今最为流行的版本。

汉书

断代正史,东汉班固撰,原100卷,后人析为120卷。《汉书》经班彪、班固、班昭、马续四人方才完成,全书沿用《史记》体例但有所改动,改“书”为“志”,取消了“世家”,进一步完善了纪传体。《汉书》包括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所记史实起于汉高祖刘邦元年,迄于王莽地皇四年,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历史,武帝中叶以前资料多取《史记》,略有损益,补充了部分史料,增加了一些篇目。武帝以后则为新撰。后代修撰正史,均以该书为楷式。《汉书》保存了西汉朝廷活动、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思想文化的重大事件、长安的兴建沿革,社会生活、民俗风情以及历史人物等方面的大量史料,是研究汉代长安的最主要史籍之一。《汉书》多用古字,文句深奥,汉以后注疏者达数十家,其中以唐代颜师古注影响最大,共集隋以前所注二十三家。清代王先谦集辑历代注疏之大成,校正讹脱错乱,考订典制,铨释史事,成《汉书补注》100卷。解放后中华书局出版有点校本。

《汉书》

纪传体西汉断代史。东汉班固撰。记述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西汉230年的历史,由纪、表、志、传4部分组成(其中八表和《天文志》未成稿班固即去世,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和马续续成)。全书共100篇,其中有纪12篇,表8篇,志10篇,传70篇,后人析为120篇。《汉书》“纪”“传”材料丰富,还第一次创立了《古今人表》和《百官公卿表》。

《汉书》

又名《前汉书》。东汉班固撰。全书有帝纪12、表8、志10、列传70,共100篇,分120卷。记事上起汉高祖元年 (前206年),下迄王莽地皇四年 (23年)。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开创了断代史的体例。并创立《刑法》、《五行》、《地理》、《艺文》4志。其中8表和《天文志》未成稿,由妹班昭和马续续成。此书文辞渊雅,叙事详赡,是研究西汉历史的重要资料。注本有唐颜师古《汉书注》、清王先谦《汉书补注》等。

《汉书》

西汉纪传体断代史。班固著。全书共100篇,其中包括纪12篇、表8篇、志10篇、传70篇。今本书分为120卷。
《汉书》实际上是多人完成的。班固的父亲班彪曾撰写《后传》65篇,作为《史记》续篇。建武三十年(54年),班彪去世,班固开始整理《后传》并在此基础上着手撰写《汉书》。永元四年(92年)班固卒时,尚有8表和《天文志》没有完成。和帝命班固的妹妹班昭续撰,她和马续一起补写了《汉书》的8表和《天文志》。
《汉书》的体例与《史记》大略相同,都是纪传体。但《史记》是一部通史而《汉书》是断代史,首创断代为史的编纂方法。同时,把《史记》的“本纪”省称为“纪”,“书”改称为“志”,又不用“世家”,把载入《史记》“世家”的陈涉、外戚和汉代诸王等一律编入“传”内;“列传”简称为“传”。这些体例上的变化,对后来的一些纪传体史书影响很大。
《汉书》是研究西汉历史的重要典籍。汉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汉历史记载,虽然《汉书》基本上移用了《史记》,但由于作者对材料取舍标准不一,移用时也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如在《贾谊传》、《晁错传》、《邹阳传》、《公孙弘传》等人物传记中都增加了一些史事,提供了新的史料。对汉武帝中期以后的历史,班固在《后传》的基础上,博采其他书籍,斟酌取舍,缀集成篇。在保存西汉历史资料方面,现存的史籍以《汉书》最为完备。
《汉书》还第一次创立了《古今人表》和《百官公卿表》。《古今人表》收录人物从传说时代的太昊到秦朝的吴广,区分为九等,加以评价。《百官公卿表》比较清楚地反映了当时的职料。
《汉书》 的志内容丰富,篇目上也有创新。由 《史记》8书演变而来的一些志,内容与 《史记》有很大不同。如《食货志》是由 《平准书》演变来的,内容超出了 《平准书》 ,它不仅是记述西汉经济的专篇,而且对汉以前的情况有所追述。在8书内容之外,《汉书》又创立了 《刑法志》 、《五行志》 、《地理志》 、《艺文志》 。《刑法志》 系统地记载了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体的律令规定,并兼述了古今兵制的沿革。《五行志》专载五行灾异,其中有关自然灾害、地震、日月蚀的记载,是研究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地理志》记录了当时的郡国行政区划、历史沿革、户口数字及各地物产,经济概况和民情风俗。《艺文志》考证了各种学术派别的源流,载录了存世的书籍,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汉书》 的志扩大了历史研究的领域。
《汉书》 由于多用古字古训,比较难读,东汉末服虔、应劭开始注音释义,魏晋南北朝以后出现的 《汉书》音注更多。唐颜师古汇集了前人23家的注释,纠谬补缺,完成了 《汉书》新注。清末又有王先谦作 《汉书补注》 。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2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