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汉代太学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汉代太学

汉代大学性质的中央官学。设于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是年采纳董仲舒、公孙弘等的建议,置博士弟子员(太学学生)50人,是为太学之始。太学教官称博士,首席博士称仆射,东汉时改称祭酒。博士分科设教,武帝时设五经博士,王莽时增为六经,东汉又改为五经。太学学生初称博士弟子,东汉以后简称太学生或诸生。东汉质帝时太学生已达3万余人。太学教学以经书为主要内容,儒家经典是主要教材,今文经学占统治地位。太学传经须遵从“师法”、“家法”的规定,师法是著名经学大师的经说,家法是弟子对师说有所发展、自成一家之言者。教学形式上创造了大班讲课和高年级学生辅导低年级学生相结合的形式。教学方法上以自修为主,鼓励自由研讨。教学管理上注意考试,初如岁试,后改为两年一试,并有“设科射策” (类似抽签考试)的方法。汉代太学在我国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汉代太学

汉代太学建立于武帝时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公孙弘建议,于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置博士弟子员(太学学生)五十人,这便是汉代正式成立太学之始。董仲舒与公孙弘都是汉武帝招贤良文学之士时选取的儒家大师。董仲舒以贤良对策名列群儒之首。他在《对贤良策》中向汉武帝建议兴太学以养士,并以此作为教化天下的基地。他说:“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并责成丞相,太常等贯彻执行。元朔五年,以白衣升为丞相的公孙弘上奏折,提出了与“太常臧,博士平”等商议后拟订的具体方案:第一,建立博士第子员制度。将博士私人授徒定为正式的教职,广招弟子,建立官学,即“请因旧官而兴焉。”第二,规定博士弟子的限额,身分及选送办法。公孙弘建议“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即博士弟子可以享受免除徭役和赋税的优待。选送办法一是由太常直接选补;二是由地方官选补。太常选送时可以自行掌握标准,一般符合十八岁以上,仪表端庄就可以。地方长官选送的博士弟子有统一的标准,即“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第三,提出太学的管理和博士弟子出路的建议。公孙弘主张,太学的学生要实行考试制度,一年进行一次,成绩达到中、上等水平的,可以任官,成绩下等(即不能通一艺的),以及不刻苦学习的下材,要黜令其退学。公孙弘拟订的具体方案,得到了汉武帝的批准,并在当年贯彻实施,汉代太学由此建立。汉代太学的建立,是中国教育制度史上的大事。太学之前,虽有大学的名称,但以传授知识,研究专门学问为主要内容的最高学府还自太学始。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