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汉佉二体钱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汉佉二体钱古于阗国铜币。亦名和阗马钱,是迄今所发现的新疆最早的一种自铸币。英国人福赛斯(T.D.Forsyth )在新疆和阗首次发现。在 民丰县安迪尔遗址亦有发现。钱币两面分别有汉文和佉卢文,故名。又因钱币一面中央打压有马形图案,故又名和阗马钱。其实,除马之外,还有骆驼等动物形象。铜质,圆形,无孔无周郭。采用新疆和中亚各国古代传统的打压方法制成。分大小两种: 大者直径约2.4,厚0.4厘米; 重14.8克左右;有六个汉字篆书铭文: “铜钱重廿四铢”(或读“重廿四铢铜钱” ),中央有 “贝”符,另一面中央为一匹马或一峰骆驼,作站立或行走状,动物周围一圈佉卢文字,前半部是制主的称号,其后是制主的名字。小者重约为大者的四分之一,正面汉字篆书 “六铢钱”三字; 背面与大钱相似。这种钱币主要流通于和田地区,流行年代一般认为在公元前1世纪末至公元3世纪末之间。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和田地区文管所等处。 汉佉二体钱亦称“和田马钱”。通行于1至3世纪古于阗国。分大、小两种。铜币压制、无孔、周廊。大钱正面为汉文“重廿四铢铜钱”,背面有马像及佉卢文,意为“大王、王中之王、伟大者”;小钱正面为汉文“六铢钱”,背面有骆驼或马像及佉卢文,意同大钱。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