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汕头经济特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汕头经济特区Shantou jingji tequ在广东省东部沿海潮汕平原上。为粤东和闽西南出海的门户。面积52平方公里。市区人口66万,其中特区不足10万。汕头是广东省东部经济中心,全省第二大城市。十七、十八世纪,它原是澄海县的一个滨海小渔村。1861年辟为商埠后,得到迅速发展。1930年进出口贸易额猛增,居全国沿海各港第6位。1936年来往船只总吨位达到675万吨,仅次于上海和广州港。1934设市,人口发展为21万。汕头地区是我国著名侨乡,估计海外潮籍华人在600万人以上,还有100万潮籍港澳同胞。市区现代建筑多为侨胞投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市建设步伐加快。1986年市区工业总产值增至15亿多元。工业以轻工业为主,主要工业部门有食品、感光、化学、电子、纺织、塑料、机械等。抽纱、刺绣、绣衣等传统手工艺品中外早有盛名。全市有不少产品供出口,三分之一的工业企业具有创汇能力。工业品中的服装、陶瓷、地毯、电子玩具、食品罐头、塑料制品大多供出口外销。其中感光胶片和印相纸产量分别占全国30%和45%,它生产的X光胶片和印刷制版胶片等系列产品,销售量和出口量均居全国首位。超声电子仪器是汕头工业又一奇葩。超声波诊断仪、探伤仪和示波器等产品,产销量一直居国内第一位。目前汕头已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出口商品达450多种,对外贸易出口额4亿美元以上。汕头是一座美丽城市,小公园是城市的发祥地,也是最繁华的商业中心。这里保存了不少造型别致、壮观的昔日商业楼宇,一派典型的二三十年代中国城市风貌。市区名胜古迹和游览胜地有中山公园、石公园、妈屿岛、青云岩等。1980年建立的经济特区原称龙湖工业区,在市区东北部,主要包括龙湖、广澳两片。经过几年建设,特区已初具规模。它率先实现了国家要求的“三个为主”:即产业结构以工业为主,资金来源以外资为主,产品以出口为主。目前特区已利用外资建起近百个工厂,道路、水、电、港口、通讯等基础设施已基本配套,广澳片的海上钻井平台厂、大型纺织厂、妈屿大桥、深水码头等项目已与外商签订协议和意向书。与香港、曼谷等通航的中型机场已扩建完毕,汕头至广州的铁路、二级公路也正在建设中。根据规划,汕头经济特区正在建设龙湖出口加工区、港口区和农业开发区等3个功能区。 汕头略图 汕头经济特区位于广东省汕头市东郊的龙湖,面积1.6平方公里。主要以“龙湖出口加工区”为主,同时配有加工区的专用码头。龙湖出口加工区拟建250家工厂,有职工5万人。主要行业为:轻工、电子、纺织、服装、工艺品、食品、精密仪器等。为了充分利用汕头秀丽的风景、海滨等旅游资源,汕头特区还成立了汕头经济特区旅游公司,准备进一步发展旅游事业。除此,为适应汕头经济特区的发展和建设的需要,另规划出加工区以东的一大片土地,作为特区农业发展区。通过引进外资和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以及优良品种,发展蔬菜、水果、花卉、畜牧业、水产养殖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