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汤显祖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191 汤显祖1550—1616

明代戏曲作家。字义仍,号若士,别署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出生于一个书香人家。14岁进学,21岁中举,26岁出版诗集《红泉逸草》,此后文名日著。先后四次进京赴进士试,终因拒绝首辅张居正的延揽而落选。1577年落榜后写出《紫箫记》34出,仅完成近半。34岁时中进士,(时张居正已死),任南京太常寺博士,改詹事府主簿,升南京礼部祠祭司主事。38岁时改《紫箫记》为 《紫钗记》。42岁时(万历19年)上《论辅臣科臣疏》,批评张居正、申时行前后两位丞相及万历朝政治,因此被贬为广东徐闻县典吏。44岁 (1593年)起任浙江遂昌知县,压制豪横,驱除虎害,任职5年间未尝拘捕一名妇女,笞毙一名囚犯,不料政绩却成为上司怀恨的根由。49岁进京述职后径回临川,迁至玉茗堂、清远楼附近居住,养亲教子、读书著作,家居18年。《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 (与《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均作于这一时期。他最重要的思想特点是崇尚真性情、反对假道学,提倡个性解放、追求婚姻自由。他少年时期曾就学于左派王学的三传弟子罗汝芳,接受了进步思想。供职南京期间,与东林党早期领袖顾宪成、高攀龙、邹元标等交好,在批评朝政上与他们立场一致。免职后,曾与大思想家李贽晤面,称李贽与同样反理学的达观(紫柏)禅师为一雄一杰。在文艺观上,他与徐渭、公安派三袁意见一致,提倡性灵反对模拟。在戏曲创作上,他批评吴江派因拘泥于“九宫四声”而破坏“意趣神色”。汤显祖的作品。《邯郸记》取材于唐传奇小说《枕中记》。除开头结尾两处是吕翁变人成仙,剧本揭示了卢生自发迹到死去的整个仕宦经历。卢生始而被逼成婚,继而买得状元及第,再以结党营私和阴谋伎俩出将入相; 子孙姻戚亦夤缘高升,最后在欲壑难填中死去。作品形象地概括了封建达官的一生,鞭挞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南柯记》取材于唐传小说《南柯太守传》,写狂生淳于芬因娶瑶芳公主而入仕,早年颇怀儒家仁政思想,治绩亦佳;后因瑶芳公主死而失宠,终于看破人生,厌恶官场,梦醒出家。《紫钗记》虽取材于唐传奇小说《霍小玉传》,写霍小玉与李益的爱情故事,但情节与人物性格均有较大的改变。霍小玉深情坚执,私爱才子李益,屡经挫折而不改初衷。李益亦深喜小玉而时或游移。卢太尉欲逼李益为婿,但这一骄横的封建人物,终在有宫廷背景的黄衫客的干预下敛其威焰。剧本把小说的悲剧故事变成了喜剧 (《牡丹亭》另见)。今人出版有将其诗、文、剧本合为一集的 《汤显祖集》。

汤显祖1550—1616Tang Xianzu

明代戏曲作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今属江西)人。书斋名玉茗堂。万历进士。先后任南京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礼部祠祭司主事等职。万历十九年,上书抨击朝政,被贬官到广东徐闻县做典史,两年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万历二十六年,弃官归乡,“日以文墨自娱”,致力于戏曲创作。
汤显祖在政治上与早期东林党的领袖顾宪成、邹元标等有着共同的立场。在哲学思想上,深受王学左派泰州学派的影响,另外,李贽和从禅宗出发反对程朱理学的紫柏和尚对他也颇有影响。他崇尚真性情,从人情出发反对道学家的理。他说:“天下之生皆当贵重”,“愚夫愚妇皆有天性”(《贵生书院说》),又说“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寄达观》)。在文学理论上,他反对模拟古人,死守格律,主张写“情”,“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致吕姜山》)。
汤显祖的戏曲创作成就杰出,著有《紫箫记》、《紫钗记》、《还魂记》(即《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后四种合称《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其中以《牡丹亭》最著名。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根据明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记》创作而成。写杜丽娘游园伤春,梦中与书生柳梦梅相爱,从此相思成疾,临死自画小像,藏在后花园太湖石底。不久,柳梦梅游学至此,拾得丽娘画像,遂与丽娘鬼魂幽会。后来,柳梦梅在丽娘鬼魂的指点下,打开坟墓,杜丽娘还魂回生。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热情歌颂了青年一代为追求自由爱情和个性自由而作的斗争,抨击了封建理学扼杀人性的罪恶。《牡丹亭》成功地塑造了主人公杜丽娘的形象,是古典文学里继崔莺莺之后出现的最动人的妇女形象之一。杜丽娘是大家闺秀,深受封建家长的严格管制,但礼教锁不住人的天性,丽娘由《诗经·关雎》而伤春寻春,梦中与书生柳梦梅相爱。由于梦中的爱情难以寻觅,感伤而死。柳梦梅来了以后,她又为情而复生。执著地追求爱情幸福,要求个性自由发展是这个人物形象的基本特征。汤显祖在《题词》中说:“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通过这个形象,深刻地表现了反对程朱理学、封建礼教的主题。这部作品是明代后期浪漫主义文学中最具现实意义的杰作,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汤显祖晚年创作的两部通过梦幻写人生的讽世剧:《邯郸记》和《南柯记》,表现了作者人生无常的思想和对宦海风波的感慨,同时也曲折地揭露了明代科举制度的腐败、官场的倾轧以及统治阶级的荒淫腐化。
戏剧之外,汤显祖还创作了不少诗文,现有诗文集有《红泉逸草》、《问棘邮草》、《玉茗堂集》。
目前通行的由钱南扬、徐朔方合编的《汤显祖集》,包括诗文和戏曲。

汤显祖1550—1616

明代戏曲作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隆庆四

汤显祖1550—1616Tangxianzu

明朝戏曲作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别号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少时即有文名。隆庆四年(1570)举人,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授南京太常博士,迁礼部主事。十八年,因上疏弹劾大学士申时行,被贬为广东徐闻典史。二十一年,改任浙江遂昌知县,后又遭黜免。从此回归故里,未再出仕。居家20年,专心从事戏曲创作。汤显祖曾从学于泰州学派的罗汝芳,后又受李贽思想的影响,故他的作品反映出反抗权贵、揭露腐败政治以及要求个性解放的倾向,晚年受佛教影响,滋长了人生如梦的出世思想。在文学创作上,反对复古主义,主张打破戏曲的音韵格律限制,反对矫揉造作。其戏曲方面的代表作是《牡丹亭》,它以南宋为时代背景,用离奇曲折的手法描写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抨击了封建礼教和黑暗虚伪的社会现实,歌颂了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和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人物心理刻画细腻,曲词优美。此外还有存世传奇《紫箫记》、《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等。诗文有《红泉逸草》、《问棘邮草》、《玉茗堂全集》等。今有《汤显祖集》,为其诗文、传奇剧本之合刊。

汤显祖1550~1616

明代戏曲作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海若士、若士,别署清远道人。晚号茧翁。临川(今属江西)人,所居曰玉茗堂。他出身书香门第,少有才名。14岁补县诸生,隆庆四年(1570)21岁时中举,这时,他不仅精于古文诗词,且天官地理、医药卜筮诸书皆通。因拒绝首相张居正招揽,直至万历十一年(1588)方成进士,至北京礼部供职。次年拒绝当时执朝政的张四维、申时行的拉拢,自请至南京任太常寺博士,又迁礼部祠祭司主事。万历十九年(1591),上《论辅臣科臣疏》,批评神宗朱诩钧即位以来20年之朝政,指斥权臣张居正和申时行,被远谪至广东徐闻任典史,后迁浙江遂昌县知县。在地方的5年中,建书院,灭虎害,关心民间疾苦,颇多善政,但却得罪豪强而遭弹劾。万历二十六年(1598)弃官归里。闲居近20年,养亲教子,吟诗度曲以自娱,晚年家境贫苦,不改其志。
汤显祖少年时即受学于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的三传弟子罗汝芳。泰州学派继承了王守仁哲学思想中有积极意义的部分,加以发展,又称“左派王学”。汤显祖对万历年间左派王学的突出代表人物李贽极为敬佩。他与以禅宗反对程朱理学的达观(紫柏)禅师相交很深,尊李贽和达观是“一雄一杰”,认为“寻其吐属,如获美剑”。汤显祖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揭露腐败政治、反对程朱理学和追求个性解放很大程度是受上述三位被封建统治者视为“异端”的思想家的影响。此外,东林党领袖顾宪成、邹元标,及文学上反对复古的公安派代表人物袁宏道兄弟等,皆与汤氏交好,汤显祖晚年笃信佛教,感到人生如梦,其消极思想在作品中有所反映,其诗文、词、曲、造皆深。文学创作上,主张言情:“世总为情,情生诗歌,而行于神。”要情神“合至”或至少“一至”作品才得流传,强调文章妙在自然灵气,反对前后七子的文学古运动,他的诗文抒真情,写真趣,屠隆赞其“收古今之精英”。戏曲理论强调创作以内容为主,不能为曲律所限,与主张“曲律中心说”的沈璟发生过争论,在《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一文中阐述了他贵“情”的戏剧观。后人称汤沈之间的争论为临川派(又称“文采派”,因汤乃临川人)与吴江派(沈为吴江人,又称“格律派”)之争,其后作家凭主张或创作风格的倾向不同,分划属“临川派”或“吴江派”。
传奇作品今存《紫箫记》、《牡丹亭还魂记》、《紫钗记》(据《紫箫记》改编)、《南柯记》、《邯郸记》五种,后四种称为“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牡丹亭》为其代表作,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生死死的爱情故事,揭露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的迫害,热情歌颂杜丽娘追求幸福、敢于反抗礼教的大胆行为。全剧构思独特,表现别致,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惊梦》 一出更是显示了惊人的艺术才华,为我国戏曲史上优秀剧作之一,对后世影响极大。沈德符《顾曲杂言》中说,《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汤显祖被赞为“曲仙”“绝代奇才”。日本学者青木正儿把他与莎士比亚并提,称他们为同出一时的“东西曲坛伟人”。而《牡丹亭》中个性解放的思想倾向,影响更为深远,从清代《红楼梦》中也可看出。
汤显祖还有诗文集《玉茗堂诗集》、《玉茗堂文集》、《玉茗堂尺牍》,另有《红泉逸草》、《问棘邮草》等收入其30岁以前作品,其作品明清两代都有刻本,今通行的是钱南扬、徐朔方整理、校点的《汤显祖集》,收入其全部戏剧作品及留存的诗文2000余篇,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出版。

汤显祖1550—1616

明代戏曲作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戏曲创作上反对拟古和拘泥于格律。作品对封建礼教和当时的黑暗政治进行了揭露和抨击。著有传奇《牡丹亭》、《紫箫记》、《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诗文《红泉逸草》、《向棘邮草》、《玉茗堂集》等。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参见“文学”、“美学”中的“汤显祖”。


汤显祖

见“艺术”中的“汤显祖”。


汤显祖

主张“唯情说”,提出“世总为情,情生诗歌”。认为创作的原则和审美的标准应是“意、趣、神、色”,“凡文以意为宗”,把作品的思想感情放在第一位。同时也注意趣味、神似、形式美等因素。要求艺术创作与欣赏在内容与形式上和谐统一。重视艺术作品的美学价值。参见“艺术”中的“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

明代著名的戏曲作家。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别署清远道人。临川(今属江西)人。他聪明好学,再加上出身书香门第,12岁时诗作即出众。21岁中举,此时不仅精通诗词古文,而且能通天官地理、医药卜筮诸书。26岁刊印第一部诗集《红泉逸草》,后又刊印诗集《雍藻》和《问棘邮草》。34岁中进士。历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后因批评朝政,被贬广东徐闻任典史。万历二十年(1592)调任浙江遂昌知县,颇多善政。他秉性耿直,一生蔑视封建权贵,早年因拒绝宰相张居正的招致而应试落选。中进士后,又拒绝大臣张四维、申时行的拉拢。在南京做官时,正遇连年灾荒,但朝廷派去“督理荒政”的大官却“贪赃宴乐、扰害饥民”,于是他在万历十九年(1591),写了著名的《论辅臣科臣疏》,上奏皇上,批评朝政,抨击张居正和申时行,希望朝廷“以新时政”。因其不附权贵,屡遭反对,逐渐打消仕进之念,专事写作。他少年时受学于“泰州学派”罗汝芳,又倾心佩服当时杰出的思想家李贽,还推崇反理学的禅师达观,并称李贽和达观是一“雄”一“家”。他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揭露腐败政治、反对程朱理学和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基础都是他们影响的结果。汤显祖在文学创作上拥护“公安派”袁氏兄弟的观点,反对拟古,强调文章之妙在于“自然灵气”,不在步趋形似之间。早年其诗作受六朝诗风影响,为了对抗“诗必盛唐”,又曾追求宋诗的艰涩之风。他的古文长于议论,有好辩特色。书信写得很富感情,为后人推崇。但他的主要创作成就在戏曲方面,代表作是《牡丹亭》(又名《还魂记》),它与《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

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别署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少师罗汝芳,长慕李卓吾而友紫柏禅师,受他们影响颇深。“情”是他美学思想的核心。他崇尚真性情,主张个性解放,认为作家在艺术创作中应表现自己的真情实感,他的美学观点带有浓厚的平民色彩,即与实明理学之“理”相对,又与复古因袭之“法”相左。他是当时戏曲创作中与格律派相对的言情派的领袖,世多誉其传奇《临川四梦》而忽略其诗文。其实,他“少熟《文选》,中攻声律,四十以后,诗变而之香山(白居易)、眉山(苏轼),文变而之南丰(曾巩)、临川(王安石)”(钱谦益语),诗文创作也是较有成就的。论文主张性灵才情说,以“能于笔墨之外言所欲言”(《王季重小题文字序》)为标准。他认为“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四者到时,或有丽词俊音可用,尔时能一一顾九宫四声否?如必按字模声,即有窒滞迸拽之苦,恐不能成句点。”(《答吕姜山》)“意、趣、神、色”是他的创作原则和审美标准。他十分重视作品的思想性,反对为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齐、典雅、和谐而妨害思想情感的表现。他注意到风趣、神韵是获得美感效果的重要因素,主张作家的主观寄托与世俗的审美趣味相结合,推崇想象的奇妙和富有个性特征的刻画,认为这样可以激发和强化人们的审美感受,他努力追求内容与形式、创作与欣赏的辩证统一。他沟通了戏曲与文章之间的联系,以戏曲填词的方法作文,亦以此标准评文,因而与主张摹拟的七子相反,而与公安三袁相近。他的美学思想和散文理论,反映了当时社会新的思想意识。“自王(世贞)、李(攀龙)之兴,百有余岁,义仍当雾雺充塞之时,穿穴其间,力为解驳。归太仆(有光)之后,一人而已。”(钱氏语),其理论及创作在当时文坛颇具地位,对后代也较有影响。


汤显祖1550—1616

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别署清远道人。临川(今属江西)人。万历十一年(1583)中进士。先官南京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以引劾大学士,降为广东徐闻典史,后改任浙江遂昌知县。六年后弃官归里,未再出仕。其主要著作有传奇《牡丹亭》等五种,是明代著名的戏曲作家。诗文有《红泉逸草》、《问棘邮草》、《玉茗堂集》。其散文长于议论文,颇具“好辩”特色。另尺牍亦文笔流利。极富感情,为后人所推崇。他早年师事泰州学派罗汝芳,后又受李贽思想影响,故其文学上反前、后七子蹈袭古人、剽窃词句的文风,散文以宋濂为宗,指斥“李梦阳以下”诸人作品“等赝文尔”,为当时反复古思潮的中坚人物。

汤显祖1550~1616

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清远道人。临川 (今属江西)人。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初至北京礼部供职,因忤宰相张维四、大学士申时行等,出为南京太常博士、擢礼部主事。又因上疏弹劾申时行,贬广东徐闻典史,迁浙江遂昌知县。终因为官场所不容,于万历二十六年愤而辞职,隐居故里不复出。曾受业于泰州学派罗汝芳,并与反对程朱理学之名僧达观交好,思想颇受二人影响,为文主“情”,反对“灭人欲”的明儒之“理”,并针对前后七子的拟古倾向,强调创作要有“性灵”,观点近“公安派”。论曲尚重内容,反对拟古和拘于声律,与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发生长期争论,为“临川派”(又称“玉茗堂派”)创始人。善诗、文、词、曲,尤擅戏曲。其戏曲作品内容丰富,情节离奇,文词工丽,浪漫气息浓烈,成就居明代之冠。今存传奇五种:《紫箫记》、《紫钗记》(据《紫箫记》改编)、《还魂记》(又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后四种合称“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其中《牡丹亭》尤其著名,为代表作。另有诗文集《玉茗堂集》、《红泉逸草》、《问棘邮草》,小说《续虞初新志》等。其诗成就逊于戏曲,然指陈时弊之作,泼辣尖刻,幽默诙谐,亦颇见个性,如《感事》、《恸世》等。

汤显祖

明代戏剧家。江西省临川(今临川市)人。生于1550年9月24日,卒于1616年7月29日。青少年时代即有才名,12岁能诗,14岁补县诸生,21岁中举,26岁刊印第一部诗集《红泉逸草》,28岁完成第一部传奇《紫箫记》。曾任南京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明万历十九年(1591),因上疏批评朝政,被贬为广东徐闻县典史,后升为遂昌知县,万历二十六年(1598)弃官归里,在“玉茗堂”里专心戏曲创作。一生著述颇丰,以戏曲创作成就最高。《牡丹亭》(又名《还魂记》)是其代表作。它与《邯郸记》(共30出)、《南柯记》(共44出)、《紫钗记》(共53出)合称“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现有《汤显祖集》(包括诗文和戏曲)刊行。他的诗文和尺牍较有名的有《红泉逸草》、《向棘邮草》、《玉茗堂集》等。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8:0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