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汤液本草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汤液本草本草类著作。元王好古(约1200—1264)撰。三卷(另作二卷、六卷)。好古有《阴证略例》已著录。王氏取本草及张仲景、成无己、张洁古、李东垣之书,间附己意,于南宋嘉熙二年(1238)辑成。书名“汤液”取《汉志》汤液经方之义。上卷为药性总论,选录李东垣《药类法象》、《用药心法》并附以药物五宜、五伤、七方、十剂。中下卷分论药物,分草、木、果、菜、米谷、玉、禽、兽、虫等九部,载药二百三十八种,每药记录气、味、归经、功效,后录诸家之言。所论药性,多宗药物气味、归经理论,并有所发挥。多为王氏用药心得,多经验证,虽药味不多,但序目清楚,简明扼要,裨益后学,便于应用。有元刊本,明正德二年(1508)种德堂刊本,一九五六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 汤液本草三卷。元王好古 (详见 《医垒元戎》)撰。书名 “汤液”取其《汉志》中“汤液经方”之义。王氏取本草及张仲景、成无已、张洁古、李东垣之书,间附己意,于南宋嘉熙二年 (1238)辑成此书。上卷为药性总论部分,选录李东垣《药类法象》、《用药心法》部分内容,并作若干补充,附以药物五宜、五伤、七方、十剂。中、下卷分论药物,分草、木、果、菜、米谷、玉、禽、兽、虫等九部,载药二百三十八种。所论药性,均据各药所入三阴经、三阳经之特点,以本草诸药配合三阳、三阴、十二经络,以主病者为首,其次是臣佐使应,每药记录气、味、入某经、功效,后录诸家之言。对药性结合药物的气味、阴阳、升降浮沉等特能阐述发挥,多为王氏用药心得,多经验证,虽药味不多,但序目清楚,简明扼要,便于应用,裨益后学。所附各家论述,因王氏受业于张洁古、李东垣,故于二家用药引证为多,论述亦多。反映了金元时期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新成就。有至元元年(1264)刊本,明正德二年(1508)种德堂刊本,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影印本,《四库全书》 本。 ![]() 主要责任者: 王好古 责任方式: 撰 出版者: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地: 北京 字数: 96 千字 页码: 1-151 开本: 32 中图分类号: R281.3 语种:中 定价:15.00 出版时间:2013-01 丛书多卷书否:是 丛书名:本草必读丛书 书目简介:本册工具书是本草必读丛书之一,共收录277条词条。 被引频次:186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