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汪中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汪中1744—1794Wang Zhong清代学者、骈文家。字容甫,江都(今属江苏)人。乾隆四十二年(1777)贡生,后绝意仕进。曾当了22年幕僚,备尝人间酸辛。他思想比较进步,不合于时俗,因而受到权贵的迫害,一生过着屈辱困苦的生活。 汪中1744—1794清学者、文学家。字容甫,江苏江都(今扬州)人。少孤,家贫好学,因助书商贩书,得览经史百家之书,遂成通人。34岁拔贡,后不再应举,一生“未尝有生人之乐”。他治经不守宋儒“道统”,不言孔、孟,而并提孔、荀,又为墨子翻案。精史学。又工诗。骈文尤具独特风格,不屑模拟古人。有《述学》内外篇六卷、《广陵通典》十卷、《容甫先生遗诗》一卷等。 汪中1744—1794清代文学家、哲学家、史学家。字容甫,江苏江都(今扬州)人。乾隆二十四年(1777)贡生,具时年34岁。汪中出身孤苦,幼年无力求学,后随书商为佣人,才有机会阅读经史百家书籍。他禀性耿直,疾恶如仇,敢于讽喻权贵,标新立异,当时被视为狂徒,受到种种冷遇和迫害。汪中在哲学、文学、史学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成就。对骈文颇有功夫,所写骈文很受名人赞赏。他27岁时所作《哀盐船文》对江面渔船失火作了极其形象的描述,对船民的不幸深表同情,被人评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汪中著作有《广陵通典》、《述学》、《容甫先生遗诗》等。 汪中汪中1745—1794字容甫,江苏江都人。清代学者,文学家。著有《述学》等。他是汉学家中的皖派一系的重要人物,主张“经世致用”之学。他论定孔子思想的真正继承人是荀子。他以孔荀而不是以孔孟并提,以否定理学家的“道统”说。他的许多学术论著,合学术与文章为一,别具一格。朱熹的《四书注》当时被尊为孔子之道,捧上了天,他却不以为然,提出了“孔子之道,莫若《左氏春秋》”的观点。并指出,出自程朱之手的《四书》根本不是孔子的思想,而是那些理学家们把他们的私货硬塞进孔子学说里,拉孔子的大旗以营私,完全违背了孔子学说的原意。这些观点都反映了他的强烈的反叛精神。对尊奉理学的方苞,他极端鄙视,认为不屑一骂;对桐城派文人的“八股文与古文无区别”的论点,他也认为不值一驳。他自己作文,弃“欧苏曾王”于不顾,而师法汉魏六朝,“状难写之情,含不尽之意,”突破了形式主义的束缚。他自称:“为文恒患意不逮文,文不称物,不专一体。”他的《哀盐船文》的文风近于汉赋及鲍照,其《自序》则颇似齐梁人的文章。他所作骈文,在清代,被誉为格调是最高的。在我国骈文史上,他的一席地位不可忽视。 汪中1744—1794字容甫,江都(今属江苏)人。乾隆贡生,后绝意仕进。禀性耿直,然一生坎坷,怀才不遇。私淑顾炎武,为经世致用之学,在哲学、史学、文学方面都有一定成就。文章尤工骈文,为清代骈文一大家,论者评其格调最高。王引之评其文说:“陶冶汉魏,不沿欧、曾、王、苏之派,而取则于古,故卓然成一家言。”(《汪中行状》)著作有《述学》《广陵通典》等。 汪中汪中1745~1794字容甫。祖籍歙县,生于江苏江都县。少孤贫好学,遍读经史百家。20岁补诸生,34岁拔贡,因母老不赴朝考。初为两江总督毕沅幕僚,后校《四库全书》于浙江文澜阁。卒于西湖。生平悉心研究经史、金石,于史用功尤深。曾作《墨子序》、《荀卿子通论》,肯定墨学和荀卿子之学。工骈文,所作《哀盐船文》为杭世骏所叹赏。另著有《经义知新录》、《大戴礼记正误》、《春秋述义》、《春秋列国官名异同考》、《左氏春秋释疑》、《国语校文》、《说文求端》、《尚书考异》、《广陵通典》、《秦蚕食六国表》、《广陵对》、《汉上琴台铭》、《金陵地图考》、《黄鹤楼铭》,均传于世。校有《尔雅》、《礼仪》诸书。 汪中1745~1794清代学者、骈文家。字容甫。原籍安徽歙县,曾祖时迁居江都(今江苏扬州)。少孤贫好学,34岁拔贡,后绝意仕进,清苦终身。曾校《四库全书》,于浙江文澜阁,卒于西湖僧舍。有《述学》、《容甫先生遗诗》、《广陵通典》等。平生博究群籍,于先秦诸子尤有得,开近代诸子研究先声。又擅骈文,以感情真实、词采富丽特出一时,名篇如《哀盐船文》、《吊黄祖文》、《狐父之盗颂》等,或写盐船失火惨状,寄同情于笔下,或借古人坎坷际遇,抒不平于纸端,或为大盗歌功颂德,寓愤慨于言外。也能诗,于古朴中见才华,自成一格。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