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冢竹书
晋初在汲郡(今河南汲县)战国魏墓出土的竹书。晋咸宁五年(279),盗墓人盗掘战国时期的魏襄王(一说魏安
王)墓,被官府发现,从墓中得战国竹简数十车。简长古尺二尺四寸(55 cm),每根简写“科斗”字(即古文,今称战国文字)40个。据考证,这批先秦古籍约写于魏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98),已埋藏地下570多年,且因盗墓人在墓中烧竹简照明,使许多简策断残。太康二年(281),晋武帝命中书监荀勖、中书令和峤“校缀次第,寻考指归,而以今文(隶书)写之。”这两位学者参照曹魏正始年间所刻的古文与篆、隶文字并列的“三体石经”,写出初稿本。永平元年(291),晋惠帝命古文字学家挚虞、卫恒、束
等人再次整理,用楷字改写,编定汲郡竹书75篇。内容包括哲学、历史、军事、天文、文学艺术等多方面的著作。其中,仅剩《穆天子传》、《纪年》两种书流传至今,为研究先秦史提供了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