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沃尔夫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沃尔夫1882~1941

英国女作家。生于伦敦。父亲莱斯利·斯蒂芬是著名学者和文学评论家。她未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却得益于父亲丰富的藏书和家庭环境的熏陶。
沃尔夫的文学成就主要是小说创作。她的小说不重视描写外部现实,而着重体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每部作品在形式上也有所创新。她最初的小说《墙上的斑点》就采用了“意识流”手法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达罗卫夫人》按照人物的心理时间来安排作品,通过女主人公达罗卫夫人一天内的内心活动,展现了她一生的经历。《到灯塔去》也运用了意识流技巧,细致、深入地表现了人物内心的情感。其他作品还有《雅各的房间》、《海浪》、《幕与幕之间》、《远航》、《夜与日》、《年月》等。沃尔夫是一位女权主义者,十分关心妇女的权益。她的女权主义思想,在《奥尔兰多》、《一间自己的房间》、《三个基尼》等作品中都有所体现。沃尔夫还写有评论,收在《普通读者》、《普通读者续》中。

沃尔夫像

沃尔夫1897—1941Benjamin Lee Whorf

美国人类语言学家。萨丕尔的学生。提出语言相关性的原理,称为“沃尔夫假说”或“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认为语言与使用人有构成现实的关系,说话者的语言决定其世界观。其著作多收在《语言、思维与现实——沃尔夫著作选》中。

沃尔夫1679—1754Christian Wolff

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莱布尼茨哲学的系统化者。出生于一个面包师家庭。开始学神学,转而学哲学。1707年由莱布尼茨推荐担任哈勒大学的数学、哲学教授,又被巴黎、斯德哥尔摩的科学院聘为院士,晚年任柏林大学校长。主要著作有《关于神、世界、人的灵魂以及一切事物的一些理性思想》、《关于人们的为与不为》、《论社会生活》等。沃尔夫继承并把莱布尼茨哲学系统化了,因此,他的哲学通常被称为莱布尼茨——沃尔夫哲学。他首次把哲学分为本体论、宇宙论、心理学、自然神论、伦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在伦理思想方面坚持目的论和预定和谐论,主张人生目的在于勤勉奋斗,成为完人的完善论。认为善就是能使我们更加完善的,恶则是阻扰和削弱我们完善的。道德与法的规律不是神的意志。人们不用借助神的启示,运用自然理性就可以认识它们。人应当按理性行动,不要考虑报酬或惩戒。罪恶是由于感性控制了理性而产生的,但自由意志有力量控制感性,人完全可能戒避罪恶而广为善举。沃尔夫非常赞赏中国孔子的道德观,认为它是一种不以宗教为依据的、纯理性的伦理学说。沃尔夫的哲学伦理思想在德国以至在欧洲其他各国产生过重大影响。

沃尔夫1929—C Wolf

德国女作家。出生于兰茨贝格—瓦尔特一个商人家庭。中学毕业后入耶拿和莱比锡大学学习日耳曼语言文学。1953年大学毕业后在《新德意志文学》编辑部和出版社工作,开始写文学评论,提出自已的文学见解。1961 年发表短篇小说《莫斯科的故事》。1963年出版长篇小说《分裂的天空》,以两个德国为主题,通过少女莉塔和化学家曼弗雷德的恋爱故事,反映了德国的分裂引起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小说采用倒叙法,现实和回忆平行发展,语言简洁、含蓄。这部作品受到东、西德的普遍欢迎,沃尔夫也成为令人注目的女作家。她接着发表的长篇小说《回忆克里斯塔·T》、《童年典范》和短篇小说集《菩提树下》,也都引起过热烈的反响。前者是民德文学由表现外部世界转向表现人物内心,突出个人与社会的矛盾的代表作。1979年她发表中篇小说《茫然无处》,通过虚构的浪漫派作家的会见,表现了当时艺术家和社会的矛盾。80年代发表的另一中篇小说《卡珊德拉》,以古代特洛伊国王的女儿卡珊德拉为主人公,由于人们不听她的预言酿成了战争灾祸。小说通过她在被杀之前的回忆、思考,重写了特洛伊战争的历史,提出了当代人类十分关切的战争与和平问题。沃尔夫还写有不少评论、散文和随笔。《读与写》是文学论著集。反映了她的美学观点。她的各类作品文笔优美、细腻,抒情味很浓,体现了女性作家的特点。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