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沈约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049 沈约441—513

南朝梁文学家。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武康镇)人。历仕宋齐二代,后助梁武帝登位,为尚书仆射,封建昌县侯,后官至尚书令,卒谥隐。在政治上,主张严格区分士族与庶族,维护封建门阀制度。其诗浮靡,着意雕饰,因与谢朓、王融诸人之作皆注重声律,时号“永明体”。所创“四声八病”之说,在声律方面为诗歌创作规定了许多不必要的禁忌,但对五言古体诗向律诗的转变有一定影响。他还据何承天、徐爰诸家的宋史旧本,稍加更益,撰成《宋书》。又有《四声谱》、《齐纪》、《沈约集》等,已失。明人辑有《沈隐侯集》。

沈约441—513Shen Yue

南朝文学家。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吴兴)人。先世为东吴世家大族。自幼好学,精通文史。刘宋时任蔡兴宗记事,后入朝任尚书度支郎。齐永明年间,为竟陵王萧子良门下“竟陵八友”之一。隆昌元年(494)出为东阳太守。齐明帝即位,任五兵尚书,迁国子祭酒。梁武帝时,被封为建昌侯,迁尚书左仆射。后迁尚书令,领太子少傅。死后谥“隐”,后人也称他为“隐侯”。
他长于史学,著述很多,《宋书》流传至今。文名盛于齐梁间。写有大量诏、诰及赋、传、碑、铭。以开创“永明体”(新体诗)著称文学史。他根据同时人周颙发现的平、上、去、入四声,归纳出使诗歌字音合谐错综的规律,并指出了声律不合的“八病”。这为唐代完成格律诗奠定了基础,并影响到当时的骈体文。善写五言诗。《早发定山》中的写景名句“标峰彩云外,置岭白云间。倾壁忽斜竖,绝顶复孤园”、“野棠开未落,山樱发欲然”,对仗精工,音调合谐。怀旧诗《伤谢朓》也有名。
明人张溥辑有《沈隐侯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沈约441—513

南朝梁文学家。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省德清县武康镇)人。沈约少时孤贫,笃志好学,博览群书。历任宋、齐、梁三代。宋时为奉朝请,累迁尚书度支郎。入齐,累官征虏记室、太子家令兼著作郎,以文学游于竞陵王萧子良门下,为“竞陵八友”之一,后官至尚书令,封建昌县侯。善属文,曾与周顒,等创四声、八病之说。与谢脁、王融等人之作号“永明体”。为韵文的创作开辟了新的境界,为诗歌史上自觉运用声律写诗的创举。沈约是齐梁文坛领袖,为文主张情文互用,强调诗歌创作要根据情组织文辞,要用文辞来润饰情。在诗歌创作中过于讲究音律和谐,以声律作为评论作家的中心标准,而忽视思想内容,助长了两晋以来词藻雕琢的形式主义文风。沈约现存诗一百七十多首,大都内容贫弱,辞藻绮丽。少数较好的作品,如《新安江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同好》、《石塘濑听猿》等,写景清新; 《别范安成》、《伤谢朓》等,感情真挚。著有《四声谱》一卷、《宋文章志》三十卷、《晋书》一百一十卷、《宋书》一百卷、《齐纪》二十卷、《高祖纪》十四卷、《迩言》十卷等,今仅存《宋书》,其中《谢灵运传论》 是正史文学传论中的名篇。明人辑有 《沈隐侯集》。

沈约441~513

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武康镇)人,南朝梁文学家。
沈约历仕宋、齐、梁三代,是文、梁时期文坛上的领袖。他少年丧父,生活贫困,但聪颖好学。他的母亲怕他晚上读书读得太晚,常常减少他点灯用的油。
他学识渊博,受人尊重。齐文惠太子曾说同他谈话,可以忘记睡觉。他担任过很多官职,是当时 一个贵族文学集团 “竟陵八友” 之一。后来他辅助梁武帝登位,历仕尚书仆射、尚书令兼太子少傅、丹阳尹,封建昌县侯,死后谥号为 “隐”,后人也称他为沈隐侯。
沈约生活俭朴,不饮酒,很少有什么嗜欲,只是喜欢藏书,家中存书2万多册。他是一个多产作家,著有《晋书》 110卷、《宋书》 100卷、《齐纪》20卷、《高祖记》 14卷、《迩言》 10卷、《谥例》 10卷、《宋文章志》 30卷、文集100卷、《俗说》 3卷、《四声谱》 1卷。他的诗文在当时也很有名。他所创的 “四声八病” 之说是对汉字声律所进行的创造性研究,对律诗的定型有很大的贡献。因为他的理论是齐永明年间提出来的,所以人们称遵照这种理论写成的诗为“永明体”。明人辑有《沈隐侯集》。

沈约441—513

南朝文学家、史学家。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历仕宋、齐、梁三代。宋时官至尚书度支郎;入齐,累官太子家令、著作郎、东阳太守、国子祭酒;后助梁武帝登位,为尚书仆射,封建昌县侯,迁尚书令,领太子少傅。卒谥隐。他是齐梁文坛领袖,其诗注重声律对偶,与谢朓等共创“永明体”,促进了诗歌由古体向近体发展,但所创“四声”、“八病”说对声律要求过苛过细。今存诗170余首。又著(《四声谱》、《宋文章志》、《晋书》、《宋书》、《齐纪》、《迩言》等,今仅存《宋书》,为史学名著。有文集一百卷,已散佚,明人辑有《沈隐侯集》。

沈约441—513

字休文,齐梁作家,声律学说奠基人之一。有《宋文章志》《晋书》《宋书》《齐记》等著作,明人张溥说他“史书居长”。在文学理论方面,他的突出贡献是研究了汉语语音的声韵调的构成,提出了“四声说”,并将其研究成果,用于指导当时的诗歌与骈文的创作。他说:“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见《宋书·谢灵运传》)同时,沈约又用他的声律说去评价前人作品,说汉代王褒刘向扬雄班固等人,“异轨同奔,递相师祖,虽清词丽曲,时发乎篇,而芜音累气,固亦多矣。”但对建安作家的暗合音律之作,他倒颇为赞赏:“子建函京之作,仲宣霸岸之篇,子荆零雨之章,正长朔风之句,并直举胸情,非傍诗史,正以音律调韵,取高前式。”这里,他讲的虽然是诗,但在当时条件下,无疑也是对骈文骈赋的一种要求,一个准的。《梁书·沈约传》称:“约撰《四声谱》,以为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寤,而独得胸襟,穷其妙旨,自谓入神之作。”他对自己的文学贡献是颇为自负的。


沈约441——513

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南朝梁著名文学家、史学家。父璞,宋时为淮南太守,元嘉末被诛。约少年流寓,笃志好学,博通群书,宋初,起家奉朝清。入齐,任征虏记室,太子令兼著作郎,国子监祭酒等职,为“竟陵八友”之一。后助萧衍登帝业,为尚书仆射,封建昌县侯,官尚书令、太子少傅等职。卒。谥隐。沈约为齐梁文坛领袖。与小谢等共创“永明体”诗。他提出“四声八病”之说,强调诗歌的音韵格律,促进了律诗的形成,但也有过于苛细之处。其诗造语工丽,但思想内容贫弱,只有少数写景诗清新可喜。作为一代词臣,沈约的文章诸体兼备,但奉旨而作的持论文章,“逢时之意多,则觉性之辞少。”(张溥语)他的书信之作写得较为平易自然,如《与徐勉书》等。以文学家、学问家写史,沈约的史论写得有理有据,颇富文采。《谢灵运传》、《恩幸传论》诸文正是“出于沉思”“归于翰藻”(萧统语)之作。所著《四声谱》、《宋文章志》、《晋书》、《齐记》均已佚。今仅存《宋书》及明人辑本《沈隐侯集》。


沈约

沈约441~513

南朝梁文学家。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曾仕于宋、齐、梁三代。梁武帝时,任尚书左仆射、镇军将军、丹阳尹、侍中等职,官至尚书令领太子少傅。卒谥隐。原有集100卷,今多散佚。沈约文名盛于当时,其诗与任防之文,并称“沈诗任笔”,后人将他与鲍照并称“沈鲍”。其为诗注重音律美与形象美,所倡“四声八病”之说虽过于琐碎拘泥,然对诗歌的格律化特别是对以后律诗、绝句形式的确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促进了诗歌由古体向近体发展。其诗以五言诗为最,其中描写山水田园及送别怀旧的诗章较佳,如《早发定山》、《宿东园》、《别范安城》、《伤谢朓》等,意境清新,情感深挚。另有史书多种,今仅存《宋书》,书中存有不少研究六朝文学的重要资料。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