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沟洫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053 沟洫

中国最早的灌排系统就是沟洫。在夏、商、西周三代,我国在土地制度上采行井田制,而沟洫就是井田中的灌排系统。据《周礼》中的记载,井田中的灌排系统分为:畎、遂、沟、洫、浍、川六种。畎是亩与亩间的水路;遂是夫与夫间的水路;沟是井与井间的水路;洫是成与成间的水路;浍是同与同间的水路;最后是畎、遂、沟、洫、浍中的水都流入川。

沟洫irrigation canals and ditches

商周
时农田的排灌沟渠,后代也泛指农田水利的灌排系统。
相传大禹治水时,“浚畎浍距川”,“尽力乎沟洫”,以平治水土,种植作物。周代配合并田的沟洫工程已有一定的规模(见图),大致可分为旱田和水田两种布置类型。旱田沟洫据《周礼》“遂人”、“考工记·匠人”记载,有畎、遂、沟、洫、浍等各级沟洫,最后由浍通于川。其布置形式为:宽6尺、长600尺之田为1亩,亩与亩之间布


沟洫示意图

置广1尺、深1尺的畎;百亩之田为1夫,夫与夫之间布置广2尺、深2尺的遂;九夫之田为一井,井方一里,井与井之间布置广4尺、深4尺的沟;地方十里为成,成与成之间布置广8尺、深8尺的洫;地方百里为同,同与同之间布置广2寻、深2仞的浍。同时利用开凿沟洫取出的土料修筑相应的径涂道路,做到“遂上有径”、“沟上有畛”、“洫上有涂”、“浍上有道”、“川上有路”。水田沟洫据《周礼·稻人》记载,设有蓄水的“潴”(陂泽)、拦水的“防”(堤岸)、放水的“沟”(干渠)、配水的“遂”(支渠)、关水的“列”(田埂)、排水的“浍”(排水沟),形成了蓄水工程和灌排渠系相结合的沟洫工程。但当时规模较小。
战国以后,大型灌排工程出现,修建干、支、斗、农、毛配套的大型引水灌溉渠系,渠道设有退水建筑和排水沟,于是往往将农田水利的灌排系统泛称为沟洫。如《汉书》中就设有《沟洫志》专篇。南方低洼平原治水营田,建立圩田水网系统,亦称之为沟洫工程。如唐代在太湖嘉兴屯区开挖塘浦圩田河网,就称求“遂氏”之法,修“稻人”之政。明清时倡仪兴建水利,出现了不少有关沟洫水利的议论和专著。如明代周用提出在黄河中下游大浚沟洫以容水备旱潦,又达到治理黄河的方策。清初陆世仪著《论沟洫》,指出太湖圩区的河网就是“遂人”沟洫工程。清嘉庆时程瑶田著《沟洫疆理小记》,阐述了沟洫的布置和作用。同期沈梦兰撰《五省沟洫图说》,提出在北方,尤其是冀、鲁、豫、晋、秦五省开浚沟洫的利便,进一步丰富了沟洫的理论。

沟洫

中国古代农业灌溉系统的概称,起源于西周井田制下的灌溉系统。《考工记》叙述西周井田制下的沟洫:“匠人为沟洫,耜广五寸,二耜为耦,一耦之发,广尺深尺谓之畎,田首倍之,广二尺深二尺谓之遂,九夫为井,井间广四尺深四尺谓之沟,方十里为成,成间广八尺深八尺谓之洫,方百里为同,同间广二寻深二仞谓之浍。”这是一个理想化规范化的灌溉系统。《周礼·遂人》也有类似的记载,大体是以十进制划分井田,逐级建有遂、沟、洫、浍、川等排灌系统。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7:5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