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河北梆子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是河北省的主要地方剧种,是梆子声腔的一个重要支脉。
河北梆子是由清代康熙年间流入河北的山西、陕西梆子与当地原有剧种——京腔(河北高腔)的结合而生成的,大约形成于嘉庆、道光时期。它诞生于河北农村并流布河北全省,其兴盛时,不仅盛行于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而且遍及山东、东北等地的中小城市及农村,是流行地域广泛,影响较大的剧种。
河北梆子的基本唱腔分慢板、二六、流水、尖板等类,剧目众多,音乐丰富,唱腔高亢悲壮,婉转动听,善于表现激愤悲壮的情绪。
河北梆子剧目分传统戏剧目与时装戏剧目两大类。传统剧目约550多个,有《杨家将》、《庆顶珠》、《宝莲灯》、《铡美案》、《教学》等,时装戏剧目150多个,流传至今的代表性剧目有:《蝴蝶杯》、《秦香莲》、《南北合》、《春秋配》、《斩子》等。
河北梆子剧本词句通俗易懂,多为河北地方口语,富有浓厚的河北乡土气味。河北梆子唱腔,高亢激越,伴奏铿锵有力。河北梆子唱腔分有生、旦、净、丑四行,此外,河北梆子在剧目唱腔伴奏等方面曾给北路梆子、老调梆子、评剧以一定影响。

043 河北梆子

戏曲剧种。流行于河北省境。1952年定名为河北梆子,前此有秦腔、京梆子、卫梆子、直隶梆子等名称。蒲州梆子自清中叶传入河北后,受到北京、河北人的喜爱,被称为山陕梆子。约于清道光年间,在山陕梆子的基础上形成河北梆子,并很快迎来它的兴盛期,流布于东北、华中、华南部分城市,并与二簧同班演出。自20世纪30年代起,河北梆子趋于衰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河北梆子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河北梆子的脚色行当、表演程式以及乐器伴奏,皆大体同于京剧。唱腔无一般梆子腔系的欢音、苦音之别,却有反调。慢板除一板三眼的“小安板”外,尚有加赠板的八拍子或双四拍子的“大安板”。传统剧目550余个。

河北梆子

也叫“京梆子”、“直隶梆子”。戏曲剧种。流行于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自治区以及山东的部分地区。系由清乾隆年间先后传人河北的秦腔和山西梆子逐渐演变而成。在历史上有时也称“秦腔”或“山陕梆子”,演唱时以梆子按节拍,音调高亢、激越,善于表现慷慨悲壮的情绪。属板腔体;有慢板、二六、流水、尖板、哭板、反调及各种引腔和尾腔。主奏乐器有板胡、笛子等。传统剧目约有五百余出,大多取材于历史小说、民间故事、说唱文学。

河北梆子

流行于河北以及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的部分地区。演唱时以硬木梆子作打击乐器按节拍,音调高亢、激越,擅长表现慷慨悲壮的感情。系由清乾隆年间传入河北的陕西梆子(秦腔)及山西梆子逐步演变,形成于道光末年(1850)以后。唱腔有慢板、二六、流水、尖板、哭板、反调及各种引腔和尾腔,主奏乐器为板胡、笛子等。唱词及念白早期杂有山陕语音,本世纪初逐渐改为北京语音,念白、脚色行当分类及表演程式与京剧近似。演出剧目多取材于历史故事、民间故事,传统剧目有500余出。清末民初,著名演员田际云(艺名响九霄)、郭宝臣(艺名元元红)、侯俊山(艺名十三旦)等在北京演出,誉满京津,盛极一时。历史上曾有京梆子、直隶梆子、卫梆子、秦腔等名称,1952年始定为现名。

河北梆子

戏曲剧种。流行于河北和北京、天津、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的部分地区。清乾隆年间,山西蒲州梆子传入河北逐渐演变而成。曾有京梆子、直隶梆子之称。1952年定名河北梆子。以梆子按节拍,音调高亢,善于表现慷慨悲壮的感情,1930年后逐渐趋于衰落,新中国成立后获得了新的发展。

河北梆子

戏曲剧种之一。清乾隆年间先后传入河北的秦腔和山西梆子逐渐演变而成。曾称“秦腔”或“山陕梆子”,流行于河北、北京、天津、上海、山东和东北、内蒙古等地区。建国后于1952年定名为“河北梆子”。天津的卫梆子和北京的京梆子相融合后而取代了山陕梆子在京的地位,使河北梆子艺术进入了成熟阶段。演唱时以梆子按节拍,音调高亢、激越,善于表现慷慨悲壮的情绪。属板腔体(板式变化体);主要板式有大、小、慢板、二六板、流水板、尖板、哭板、反调及各种引腔和尾腔。主要伴奏乐器有板胡、笛子、梆子、笙等,打击乐器与京剧基本相同。角色行当也与京剧大体一样。但有个别角色(《金沙滩》中的杨继业,《三击掌》中的王允等)扮相为须生,而用花脸的唱腔。青衣以唱为重,能连唱数十句或上百句。花旦的扇子舞和当场“变脸”,均有特技。传统剧目约有500余种,时装戏近200种,经常演出的近百种,大多取材于历史小说、民间故事、说唱文学,如《蝴蝶杯》、《金水桥》、《辛安驿》、《杜十娘》、《秦香莲》、《窦娥冤》、《教子》、《宝莲灯》等。多源自山陕梆子、少数移植昆剧、京剧等剧目。清末民初曾盛极一时,1930年后逐渐趋于衰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大力抢救、扶植,成立专业剧团,建立戏校,培养出一批后继人才。通过发掘与改革,使这一剧种很快重新繁荣起来,并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

河北梆子

戏曲剧种。流行于河北、内蒙古、吉林等地,过去叫“京梆子”、“秦腔”等,1952年改为今名。系由清乾隆年间(1736~1795)先后传入河北的“山陕梆子”(即“秦腔”)、山西梆子,经过当地艺人结合本土语言、音调进行加工发展而成,流行已有140余年。有《蝴蝶杯》、《杜十娘》、《宝莲灯》等传统戏剧目550余个,时装戏剧目150多出。唱腔高亢激越,痛快淋漓,男女同腔同调,演唱讲究“颚”、“喷口”等技巧。音乐属于典型的板腔体,有[慢板]、[二六]、[尖板]、[流水]、[哭板]等基本板式,此外还有各种引板、收板。伴奏文场以板胡、笛子为主,板胡有演奏曲牌100余种,武场有板鼓、锣钹等,锣鼓经借鉴京剧,打法也与京剧相近。

河北梆子

又名“京梆子”、“直隶梆子”、“卫梆子”。戏曲剧种。清中叶,山陕梆子流入河北,音随地改,于道光年间形成河北梆子。河北梆子在北京兴盛后,与京剧争盛一时,光绪中叶,与二簧同班演出,叫“两下锅”。流行于河北、北京、天津、上海、山东、东北各地。约在本世纪初期,在山东流行甚广,包括鲁北、鲁西、胶东、临沂的不少城镇农村。著名演员赵佩云(小香水)、王莹仙(金钢钻)、刘喜奎等,都曾在山东各地演出过。由于它用板胡及横笛伴奏,或称“横笛梆”及“京梆”。传统剧目有550余个,经过整理改编具有代表性的剧目为《秦香莲》、《蝴蝶杯》、《杜十娘》、《三上轿》、《喜荣归》、《南北和》等。主体板式有慢板、二六板、流水板、减板、哭板等。近年来河北梆子在山东省演出,主要在聊城和德州地区。阳谷、东阿、宁津、乐陵、济阳、费县、临邑等地有专业剧团。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