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hekou
河流与受水体结合的地段。根据受水体的不同,有支流河口、入湖河口、入库河口和入海河口。入海河口对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有重要意义:河流输出物在河口沉积形成的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易开垦为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河口近海水域,饵料丰富,常成为重要的渔场; 河口又是联系内地和外国的交通渠道和保卫海防的门户; 一些河口区蕴藏着丰富的潮汐动力资源。因此,狭义的河口主要指入海河口。
入海河口根据成因分溺谷型河口、三角洲型河口和峡江型河口。现代河口是在冰后期海侵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溺谷型河口是在海侵条件下,在流域来沙不多的情况下形成的,其下段往往呈漏斗状,称为漏斗状河口或三角港,如钱塘江河口。当流域来沙丰富,并沉积于河口区,则形成三角洲河口。在冰川作用过的地区,河槽经冰川擦刨刻蚀,谷坡陡峻,海侵后形成峡江型河口,其特点为水深且港湾长。这种河口主要分布在高纬地区,如挪威的松恩峡湾等。
入海河口是河川径流与海水相互作用的过渡地段,根据水文、地貌特征的不同,可以把河口自上而下分为近口段、河口段和口外海滨段。近口段,从潮区界到潮流界之间的一段。这里所指的潮流界,是指由于天体引潮力产生的潮流沿河上溯所达到的最远处,在该处,潮流的向上流速与河水的下泄流速相抵。潮流界以上,河段无涨潮流。因此,河道内不出现负流速与负流量现象。但是,由于潮流顶托,水面壅高,潮波的波形仍继续向上游传播,河水位仍随潮波涨落而涨落。上溯的潮波,因各种阻力的作用,波高急剧减小,至某处也趋于消失,该处称为潮区界,即潮区界的潮差等于零。从潮区界至河口这一河段,通常称潮水河。在潮区界以上河流,水情不受潮汐影响,水流作用以河水为主,表现为向海洋的单一流向,在地貌上完全是河流形态,故近口段也被称为河流段。河口段,在潮流界与口门之间。河口段内,河川径流和潮流两种相向水流相互作用,相互消长,使水流呈周期性的往复流,水位也有周期性的涨落变化。这样,随着水流的周期性变化,同一断面上会出现同时存在两个方向相反的水流。由于径流的加入,落潮流速通常大于涨潮流速。水流变化复杂,河床不稳定,在地貌上表现为河口分汊,河面展宽,出现河口沙岛。口外海滨段是指从口门向外至水下三角洲前缘坡折处。这里以海水作用为主,除了潮流以外,也受波浪、海洋沿岸流以及径流影响,动力条件比较复杂,水文特性与海洋相似。地貌上为水下三角洲或浅滩的分布。
入海河口的分类如按径流和潮流的对比关系分:强潮河口 (潮差大于4米); 中潮河口 (潮差在2~4米);弱潮河口(潮差小于2米);无潮河口(潮差小于0.5米)。按咸淡水混合程度分:高度成层河口(或称弱混合型);部分混合型河口(或称缓混合型);均匀混合河口(或称强混合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