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河姆渡文化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004 河姆渡文化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是我国南方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遗存,距今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这个遗址在大约500平方米的范围内,普遍发现稻谷、谷壳、稻杆和稻叶的遗存,同时出土许多适于水田耕作用的耕具——骨耜。此外,还发掘出大批家猪的骨骼。说明这里早在六七千年前,已形成了以栽培水稻为主的、农牧结合型的原始农业。


011 河姆渡文化

属新石器文化,因1973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发现而得名。在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大批骨耜、木石工具和早期陶器,以及猪、狗、水牛等家畜骨骼。还发现了木榫和许多稻谷、谷壳、稻杆、稻叶等混合在一起的堆积物。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骨耜木榫和人工栽培水稻,说明我国长江下游农业文化的发展并不比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晚。

河姆渡文化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因1973年首次发现于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宁波一绍兴平原一带。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5000—前3300年。生产工具以骨器为主,木作技术十分突出,石器简单粗糙、量少而原始。陶器主要为夹碳黑陶、夹砂红陶。农业较发达,出现大量水稻遗存,经鉴定为栽培型秈亚种晚稻型水稻。饲养猪、狗等家畜。渔猎采集经济仍占一定比例。盛行栽桩架板高于地面的干兰式房屋建筑,技术相当进步。墓葬不见墓坑和葬具。是中国南方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代表。

河姆渡文化

我国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一种。遗址在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村东北,故名。1973年开始发掘,发现了“干栏”式建筑遗存,梁柱间用榫卯接合,地板用企口板密拼,具有相当成熟的木构技术。房屋分间,有廊、柱,建筑结构复杂。生产工具有石斧、石锛、石凿,骨器有凿、锥镞等。骨耜及木铲很具特点。陶器以夹碳黑陶为主,造型简单,质地松粗,火候较低,烧制温度在850℃; 饰纹有磨光、刻划花纹、绳纹及堆塑动物、少量绘彩; 陶器手制,器形有釜、钵、罐、盆、盘等,有类似鼎足的活动支座,但无豆、鼎等。发现有大量谷物遗迹。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多种籼稻,饲养有狗、猪、水牛等家畜。这是与黄河中游仰韶文化完全不同文化类型。年代古老,遗址分四层,据碳—14法测定,其三、四层的年约为公元前4800年左右。它的发现说明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不只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也是我们民族的摇篮之一。这对研究我们民族的起源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河姆渡文化

古越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距今约有六七千年。1973年在浙江杭州湾南岸余姚县发现遗址,有斧、锛等石器,矛、镞、碗、筒、架等木制品,骨耜等骨制品。有陶釜等陶器。还有人工栽培的水稻和驯化为家畜的猪、狗、牛、羊等动物的骨角。遗址发掘出第四文化层出土的木构造建筑,是迄今已知最早的“干栏”式木构造建筑,这种建筑以桩木为基础,上架大小梁(龙骨)承接地板,构成架空的建筑基座,于其上立柱架梁,是原始公社巢居的直接继承和发展。而河姆渡文化遗址为古越人主要聚居区之一, 这种干栏式的木结构应为古代越人的遗物。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7:5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