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泉州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222 泉州

历史文化名城。处晋江下游北岸,背靠清源山,面眺东海。古城形似鲤鱼,又称“鲤城”。五代时,环城遍植刺桐树,又称刺桐城。泉州之名最早始于隋开皇九年(589),州治在现今福州市。唐初分泉州南部为武荣州,后改为泉州。泉州在今泉州西的南安县丰州,唐开元六年(718)州治东移至今泉州。在历史上以港口闻名于世。早在南朝时就与外国通商往来,唐时同非洲和中东一些国家以蔗糖、茶、陶瓷、丝绸进行贸易。宋元时期“刺桐”驰名中外,为世界最大贸易港之一。名胜古迹有清净寺、开元寺、东西塔、洛阳桥、伊斯兰教圣墓等。

泉州

隋代设置的行政区。后改为建安郡。唐代又复为泉州。宋代沿置。《旧唐书·地理志三》:“泉州:中。隋,建安郡,又为泉州。旧治闽县,后移于南安县。圣历二年(公元699年)分泉州之南安、莆田、龙溪3县,置武荣州。三年,州废,3县还泉州。久视元年(公元700年)又以3县置武荣州。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改为泉州。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割龙溪属漳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泉州为清源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为泉州。天宝领县4,户23806,口160295。在京师东南1216里,至东都5413里。”

泉州

古时名城。今为福建泉州市。唐武德五年(622年)置丰州,贞观初废。圣历二年置武荣州。景云二年改武荣州为泉州,元改为泉州路,明改为泉州府,清因之。其城平面呈椭圆形,东西略凹。原筑有土城,元至正年间甃以石,城周三十里,高二丈一尺。设城门七座,东曰仁风门、西曰义成门、南曰镇南门、北曰朝天门、东南曰通淮门、西南曰临漳门、(又曰通津门)。府治位于城之东南。有晋江县附郭。泉州在唐宋时曾为我国东南沿海大商港之一,与亚历山大港并雄于世。宋元祐二年 (1087年)在州城设立市舶司。城南有“蕃坊”,为阿拉伯商人聚居处。唐初穆罕默德的门徒三贤、四贤曾来泉州传教,死后葬于泉州东灵山,今东灵山圣墓被人们视为伊斯兰教在东方的一大圣迹。另外印度教、基督教、摩尼教、犹太教都在泉州传播,设立教堂、寺院等。有清净寺、开元寺、九日山摩崖祈风石刻、清源山等名胜古迹。有泉州木偶、刺桐花等闻名于世。

泉州古海港一角

泉州Quanzhou

我国东南沿海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侨乡,晋江流域经济中心。别称“鲤城”、“温陵”、“刺桐”。因北依泉山(清源山)而得名。在福建省东南沿海、晋江下游北岸。全市辖城区和附近7个县,代管石狮市1个县级市。总面积1.08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530平方公里,建成区10平方公里。1988年市区非农业人口17.2万。这里华侨、华裔约有300万,分布在世界90多个国家,还有数百万泉州籍人居住在台湾省。泉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早在西周时就是七闽之地。春秋战国时属越地。唐朝初年,泉州归武荣州所辖。公元711年改武荣州为泉州。唐以后为泉州州、路、府治。1951年析晋江县城区为市。泉州工业近年发展较快。1988年共有工业企业1 558家,工业总产值达14.32亿元。目前已初步形成以服装鞋帽、食品、轻纺、电子、建材、机械、制糖、制药、化学和陶瓷等为主的行业结构。有几十种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获奖或受到赞誉。泉州传统的手工艺品很有名,主要有木偶、刺绣、石雕、竹编、通草盆花、脱胎漆器、彩扎等。泉州是我国历史上重要贸易港口。远在6世纪的南朝,它已与海外有贸易往来,宋、元时达到全盛时期。港口位于泉州湾,称后渚港,被当时誉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地”。宋元祐二年(1087年)置市舶司,元初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称它为世界最大商港之。当时旅居泉州的外国商人、旅行家和传教士多达数万人。泉州遗存的古代对外交通史迹和文物众多。现设有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目前全市拥有大小港口32个,其中后渚港距市区10公里,正在开发的肖厝港被誉为“全国少有、世界不多”、“不冻不淤”的天然良港。泉州名胜古迹主要有清源山、紫帽山、清净寺、开元寺、洛阳桥、九日山摩崖祈风石刻、安平桥、伊斯兰教圣墓、摩尼教遗址、宋代古船等。

泉州

位于福建东南沿海,晋江下游北岸。东南沿海著名文化古城之一。著名的侨乡。早在隋唐时代就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现留存许多古代对外交通史迹和文物。名胜古迹有开元寺、镇国塔、仁寿塔、清真寺、清源山、老君岩造像、弥陀岩石刻、东湖、百源川池、承天寺、洛阳桥、瑞像岩石佛等。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2:2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