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法币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268 法币国民政府时期发行的一种纸币。国民政府于1935年11月4日实行“法币政策”,规定以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后又加入中国农民银行)所发行的钞票为“法币”,严禁银元在市面流通。同时还规定法币汇价为一元等于英镑一先令两便士半,由国家三大银行无限制买卖外汇。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开始实行外汇统制政策。从此,法币对内既不能兑换银元,对外又不能自由购买外汇,就变成一种纯纸币本位了。国民政府以滥发钞票来支持军政的庞大开支。1937年抗日战争前夕,法币发行额还不过14亿余元。到日本投降前夕,达5569亿元。最后到1948年8月19日 (宣布发行金圆券之日)已达600万亿元以上,等于抗战前夕发行额的47万倍。而同期物价则较战前上涨3492万倍。急剧的通货膨胀必然造成币值下跌、物价上涨。最后导致法币完全崩溃,其信用彻底破产。 法币fabi国民党政府为进行金融垄断,便于实行通货膨胀,以筹措军费和搜刮民财,于1935年11月4日实行法币政策,规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后增加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禁止银元在市面流通,并利用收兑方法,搜刮民间藏银。单这次“白银国有”,国民党政府即取得白银3亿元以上。法币从发行时起就开始贬值,使法币发行额达到600多万亿元的天文数字,恶性通货膨胀使法币几乎一文不值时,国民党政府又于1948年8月废除法币,发行金圆券。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