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法帖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法帖名家书法的真迹、印本、刻石及拓本,统称“法帖”。宋曹士冕《法帖谱系·淳化阁法帖叙说》: “太宗皇帝时,尝遣使购募前贤真迹,集为法帖十卷,镂板而藏之。”又称:“熙陵(宋太宗)留意翰墨,出御府历代所藏真迹,命王著摹刻禁中,厘为十卷,此历代法帖之祖。”元周密《志雅堂杂钞》: “江南后主(南唐李煜)尝诏徐铉以所藏古今法书入之石,名《昇元帖》。此则在《淳化阁帖》之前,当为法帖之祖也。” 271 法帖亦称“帖”。指古代名家的墨迹和摹刻在石(木)版上的法书的拓本或印本,以供人欣赏和临摹。 法帖Fatie摹刻在石版或木版上的书法及其拓本,可供范本临习的,称为“法帖”。刻帖始于唐代,唐人将《兰亭帖》刻于学士院,成为“天下第一帖”。宋太宗淳化三年刻《淳化阁帖》十卷,每卷首刻“法帖第×”,“法帖”之名始于此。 法帖又称“帖”。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出秘阁所藏历代墨迹,命翰林侍书王著编次摹刻为十卷,名《淳化阁帖》,简称《阁帖》。因每卷首有“法帖第×”,又称《淳化阁法帖》。“法帖”一词相传由此而来。后世把摹刻在石版或木版上的法书及其拓本,也称为“法帖”,意供师法的书迹。 法帖可供效法的书法范本,指古代名人的墨迹和摹刻在石或木版上的法书和拓本。汇集数种或数家书迹的称为丛帖、汇帖或集帖。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命侍书学士王著编次摹刻秘阁法书10卷,每卷卷首刻有“法帖第×”的标题,总称《淳化阁法帖》。“法帖”的名称相传由此而来。宋代是刻帖比较流行的年代,大型汇刻本即有10余种。历代刻帖之风渐趋兴盛,形式多种多样,既有综合历代书家名士的丛帖,又有一个朝代书家墨迹的断代法帖,还有辑刻一家各种书体的个人汇帖。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