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法治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法治

中国古代思想家主张以法治国的思想。法家法律思想的核心。《管子》一书最先提出以法治国的原则。旨在实行君主集权,确立封建主阶级统治。法治理论否认“礼治”原则,主张“不务德而务法”;法自君主;法应布之于众;法顺应形势而变,但不能朝令夕改;法是人们言行的唯一标准,须一体遵行;君主治国以法为本,法术势并用;执法不分亲疏贵贱,赏罚分明;世人好利恶害,须轻罪重罚。


法治

剥削阶级思想家主张以法治国的思想。我国古代商鞅、韩非等法家提出任法而不任人的主张,是为了反对“礼治”和世袭特权,以实行君主集权和确立封建主阶级统治。德国资产阶级学者康德、施泰因等宣扬法治主义,是为了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特权,以保障资产阶级民主和维护资产阶级统治。

法治

依据法律治理国家的一种政治主张。我国先秦法家为反对“礼治”和世袭特权,提出任法而不任人的法治思想。集法家思想之大成的韩非提出了较为完整的以法治国的理论,认为“治强生于法,弱乱生于阿”(《外储说右下》;“治民无常,唯法为治”(《韩非子·心度》); 为治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显学》)。在西方,法治最早为古希腊亚里斯多德所提出。他在《政府论》一书中,论述了法治胜于人治的道理; 并认为所谓法治,必须有制定得良好的法律,和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古代思想家的法治思想在人类历史上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他们的主张都有其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归根到底是为维护奴隶主或封建主的统治服务的。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是西方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的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形成的。当时,资产阶级为反对封建特权和等级制度,强调以法治国,宣扬法律至上,主张依法办事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资产阶级取得政权后,上述政治主张遂被定型为一种制度。这对反对封建制度,维护资产阶级统治起了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法治突破了资产阶级法治的局限性,脱颖而出,正在有力地推动着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程,它必将对巩固无产阶级专政,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

法治

人治的对称。是治理国家的理论和原则,是国家民主政治制度化、法律化,以及严格依照法律治理国家的重要方针。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管子、商鞅、韩非子等法家就提出“以法治国”的主张。近代中国革命史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许多有识之士为争取法治而进行不断的努力。在西方,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晚期也主张法治,亚里士多德则进一步阐述了法治的优越性。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法治逐步在西方国家形成制度,并被固定下来。法治的内容包括: (1) 以法治理国家、以法管理社会。国家的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的行使不得超越法律规定的范围。国家立法机关的立法活动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为防止立法权的滥用,需要适当依法限制立法权; 国家司法机关的活动必须遵守法律的规定,为防止司法权的滥用,需要依法对司法权实行监督; 国家行政机关和任何个人都不得超越法律的规定自行活动,国家公务员必须在法制的范围内行使权力,反对滥用行政权。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建立各方面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秩序,保护公民及社团的各种权利和自由,在法律面前人人一律平等,以此确保整个社会秩序的良好状况。(2)法律在社会中具有极大的权威性。法治不以法制的存在而自然存在,有法制的国家不一定实行法治,如封建制国家存在法制,但法对制定法的统治者不适用,统治者可以超出法制范围行使权力甚至滥用权力。而法治则推崇法制,使宪法和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使法律的权威性超过人的权威性。法治要求国家、社会和个人服从法律、遵守法律; 个人的行为和意志不能影响法律的实施,即使个人具有特殊的地位也不能例外。在我国,法治具体表现为依法治国方针的全面贯彻。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8:0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