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法海寺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法海寺

佛寺。据《两京新记》、《长安志》,在唐长安城布政坊西门之南。本为隋江陵总管、清水公贺拔华宅。开皇九年(589 ),为沙门法海舍宅立寺,因以法海为名。

法海寺

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翠微山麓的模式口村。明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由太监李童倡议集资兴建。寺庙坐北朝南,依山就势而建。建筑群设置于三层平台上,主要建筑有四大天王殿、大雄宝殿、伽蓝殿、护法金刚殿等。现仅存山门、钟鼓楼和大雄宝殿。大雄宝殿面宽5间,殿内有保存完好的明代壁画。壁画分别在佛龛壁后,北墙门两旁及殿前十八罗汉身后的两山墙上。佛龛壁后画水月观音及文殊、普贤三菩萨,北壁门左右为“礼佛护法图”,人物多达36位。两山墙描绘以如来佛为主的五方佛境。所有壁画绘制精美,场面烘托强烈,人物性格鲜明,线条流畅有力,是明代绘画技术高超的体现,在我国壁画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此外,寺内还保存了明代木雕佛像和完整的法器。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法海寺

法海寺坐落于石景山区风景秀丽的翠微山南麓,是一座喇嘛教寺院。这里三面环山,法海寺便建在中间避风向阳的山坳里。
整个建筑群全部依山势而建,层次分明,气势庞大。寺内原有建筑大雄宝殿、伽监殿、钟鼓楼及云堂、寮房等,均遭较大破坏,现仅存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进深2间,面阔5间,为单檐庑殿式建筑,顶上覆盖黄色琉璃瓦。殿内保存明代壁画10余副,色泽纯正,线条清晰,人物造型逼真形象,栩栩如生。壁画继承并发扬了唐宋以来的壁画风格,艺术水平非常之高,是不可多得的明代壁画珍品。殿顶天花板及殿前经幢,均绘喇嘛教“六字”真言图案及教义。殿前东面有一座2米多高的大钟,用梵、汉两种铭文记述当年建寺时资助人的姓名。殿前庭院内有3株树龄皆在550年以上的古树,其中白皮松2株,古柏1株,为当年建寺时所栽种,至今仍生机勃勃,枝繁叶茂。
法海寺于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大规模修复,已于1987年正式对外开放。

法海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模式口村,北倚翠微山。明正统四年(1439),太监李童集资兴建,正统八年竣工。弘治十七年(1504)重修,后历经修缮。当时有大雄宝殿、伽蓝殿、祖师二堂、天王殿及云堂、寮房等建筑群,规模宏大。现仅存山门、大殿及两庑,以大殿有完好的明代壁画闻名。山门面阔三间,原塑有金刚力士,也称护法金刚殿,内檐仍存有明代早期旋子彩画。院内苍松翠柏,景色幽深。大殿面阔五间,黄瓦庑殿顶,气度恢弘。殿内明代壁画分布在佛像座龛背壁、山墙两侧和殿后北墙,共七幅。其中龛后三幅弥足珍贵,绘有观音、文殊、普贤三菩萨像,以居中的水月观音最为精妙,轻纱披肩,璎珞佩胸,慈眉善目,神态端庄。山墙两幅以莲座如来和飞天为主,描绘五方佛境,祥云缭绕,奇花争艳,色彩绚丽。北墙是“三十六众礼佛图”,由帝后、二十诸天等三十六人组成浩浩荡荡的礼佛场面,所绘人物最高者达1.6米。全部壁画极为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为现存明代壁画中的珍品。寺内还保存了明代木雕佛像和完整的法器,并设有寺史展览,陈列寺庙建筑和其它壁画的照片150多幅。

法海寺

中国古寺。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模式口村。始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占地10800 m2,整座寺庙为4进院落,法海寺东西宽72 m,南北进深150 m。寺内最具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是大雄宝殿内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明代壁画,代表了明代中国壁画的最高水平。寺内现存壁画共10铺,面积为236.7 m2,所绘内容全部是佛教景物,共画人物77个。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6:4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