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法言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法言

文集。西汉扬雄(前53—后18)撰,十卷。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四十岁后游于京师,成帝召见,任为郎,新莽时为大夫。这部仿效《论语》之作,所论多修身、治学、言语、品行事。文字古奥,沿袭古对话体。雄认为辞赋无补于人心世道,是“雕虫篆刻”,“壮夫不为”的小技。分赋为两种,“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肯定前者,否定后者,对汉代赋论有一定影响。自汉以来,有侯芭、宋衷、李轨、章德源、柳宗元、吴秘诸家注。至光之时,惟李轨、柳宗元、宋衷、吴秘注尚存。司马光集四家注,增以己意,成为著名注本。宋大字麻沙本最善,还有《十子全书》本、《二十二子》本。清汪荣宝的疏证、义疏,刘师培的校补均可参考。

法言

西汉哲学著作。十三卷。西汉扬雄著。扬雄(前53—后18),一作杨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西汉末年重要的思想家、文学家。自幼好学,博览群书。不拘泥于章句,力求通晓其意。少壮之时,曾钦慕屈原、司马相如,喜好辞赋。后以作赋为雕虫小技,转而研究“经世之学”。为人“默而好深湛之思,清静亡为,少耆欲,不汲汲富贵,不戚戚于贫贱。”晚年校书天禄阁,不参与朝政,埋头著书立说,以求成名于后世。晋人范望称之为“朝隐”。以为经莫大于《易》,故作《太玄》。传莫大于《论语》,拟之而作《法言》。《法言》与《太玄》同为其主要的哲学著作。
《法言》以儒家传统思想为中心,兼收道家思想。《汉书·扬雄传》载其自序云:“雄见诸子各以其知舛驰,大氐诋訾圣人,即为怪迂析辩诡辞,以挠世事。虽小辩,终破大道而惑众,使溺于所闻,而不自知其非也。及太史公记六国,历楚汉,讫麟止,不与圣人同是非,颇谬于经。故人时有问雄者,常用法应之。”可见此书之作,主旨在于捍卫和发扬儒家学说。其以孔子为判定是非之准则,依据儒家的纲常伦理,对诸子进行了批判。基本否定了以申韩为代表的法家、公孙龙为代表的名家和苏秦、张仪为代表的纵横家。对老、庄、阴阳家邹衍则作了一分为二的评判,既否定不讲君臣大义、绝灭礼学、毁弃仁义的一面,又肯定少欲、自持的人生哲学和言道德的自然哲学。得出了“视日月而知众星之蔑也,仰圣人而知众说之小也”(《学行》),孔子是最大的圣人,具有最高智慧的结论。针对汉代儒学名以孔子为宗,实异于孔学,“羊质而虎皮”的现象,从维护儒学正统出发,在儒学发展史上,首次开展了对儒学自身的批判。认为汉武帝立五经博士,通经入仕成为知识分子主要的晋升途径,致使儒学界出现为追逐名利学习五经的状况,是儒学堕落的表现,与儒家为道不为利的原则对立;而儒学内部因此加剧的分化纷争更是如“一哄之市”;儒学与方术的合流,导致儒学性质蜕变;儒学的烦琐学风愈演愈烈,造成儒学之师大都为只知经传字句名物之“小知”的贱师。但也指出,“天之道不在仲尼乎。仲尼驾说者也,不在兹儒乎。如将复驾其所说,则莫若使诸儒金口而木舌”(《学行》)。以为儒学各派虽纷纭不同,但皆宗五经尊孔子,正如婴儿各识其亲,学生各知其师。只要精而又精,就可保持儒学正统,不失孔子之道。《法言》还就许多哲学问题进行了论述。认为“天地交,万物生”(《修身》)。“或问天,曰:吾于天与,见无为之为矣。或问雕刻众形者匪天与?曰:以其不雕刻也,如物刻而雕之,焉得力而给诸?”(《问道》)天是无为的,没有意志、目的,万物众形都是自然而然。反对一切事情皆由于命,提出“人为不为命”。以为楚败汉胜非天命,是人为所使然。“汉屈群策,群策屈群力;楚憞群策而自屈其力。屈人者克,自屈者负。”(《重黎》)表现了对孔、孟天命观的修正和唯物主义倾向。重视知识,强调闻见和学、思。“人而不学,虽无忧,如禽何!”(《学行》)“学以治之,思以精之。”(同上)提倡“言必有验”,知行结合。关于人性,以为“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修身》)。认为人之性都是善恶两方面杂处其间的,或善或恶则取决于修身养性。承认社会历史的变化,反对照旧不变,“或问道有因无因乎?曰:可则因;否则革。”“新则袭之,敝则益损之”(《问道》)。认为只有把因循和变革结合起来,才合乎天道,强调德治教化,主张实行“老人老,孤人孤,病者养,死者葬,男人亩,妇人桑”之仁政。
《法言》深得同时代唯物主义思想家桓谭的称赞。《法言》对当时流行于世的天人感应、鬼神图谶等宗教迷信思想予以批判,说:“神怪茫茫,若存若亡,圣人曼云。”(《重黎》)认为人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终,这是自然之道,长生不死的神仙方术是不足取的。这给东汉王充以较大影响。
有清秦恩复石研斋嘉庆景刻宋治平本(诸子集成本),四部丛刊景印秦刻本。注本有晋李轨《法言注》十三卷本,北宋司马光《扬子法言集注》十卷本。另有近代汪荣宝《法言疏证》和《法言义疏》二十卷本,内容较详备。

法言

西汉杨雄著。仿《论语》体例,共十三卷。以儒学为主干,兼采道家思想。以“天地交,万物生”论点反对天命与神仙之说。主张修身立本,以善为性。有晋李轨《法言注》,北宋司马光《杨子法言集注》,另有近人汪荣宝《法言疏证》、《法言义疏》。

法言

十卷。汉扬雄(前53—公元18)撰。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雄少而好学,博览群书,以词赋著称于世。中年到京师,为大司马车骑将军王因奇的门下吏,后被推荐给汉成帝。曾随成帝游甘泉、河东、秦岭等地,作 《甘泉赋》、《河东赋》,受成帝赏识。平帝五年(公元5年)任命为大夫,王莽氏汉后被贬,但不久又被召为大夫。他一生未做大官,苦心专研哲学,模仿 《易》作 《太玄》,模仿 《论语》作 《法言》; 还有《方言》、《蜀王本纪》、《难盖天》等文史和天文学方面的著作。扬雄之作,诸史志皆有著录。《汉书·扬雄传赞》中说他写 《太玄》时称 “以为经莫大于 《易》,故作 《太玄》; 传莫大于 《论语》,乃作 《法言》;史莫大于 《仓颉》,而作 《训纂》;箴莫善于 《虞箴》,作 《州箴 》。”雄著在传播过程中,有的已佚,如《仓颉训纂》、《乐》、《箴》、《扬雄集》等; 而现存的有 《太玄》、《法言》、《方言》。不过佚著,自宋以后多有辑本,其主要著作保存完好,并有多家为之作注。这对研究扬雄的思想提供了珍贵的史料。《法言》包括 《学行》、《吾子》、《修身》、《问道》、《问神》、《问明》、《重黎》、《寡见》、《五百》、《先知》、《渊骞》、《君子》、《至孝》十三篇。全书尊圣人,谈王道,主要宣传儒家传统思想。但提出“天地交,万物生”,“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终,自然之道也”。提倡 “学以治之,思以精之”,“多闻则守之约,多见则守之卓;寡闻见无约,寡见者无卓也”。这反映了扬雄唯心主义体系中的唯物主义倾向。总之,扬雄的学说,基本上是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神秘主义思潮相对立的,并对许多神秘主义的观点进行了驳斥,他力图把古代的儒家学说从谶纬迷信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版本有宋刻大字本,《纂图互注扬子法言》十卷,晋李轨、柳宗元、宋咸、吴秘、司马光注。元刻 《纂图互注》本,《春在堂全书》本。民国二十二年 (1933)排印本,改题为 《法言义疏》。此本是 《法言》注中最详细的本子。1958年中华书局重印 《诸子集成》本。

法言

西汉典籍,扬雄著,13篇。该书仿照《论语》体例,尊圣人,谈王道,以儒家传统思想为中心,是汉代思想史重要资料之一。今本有晋李轨注本13卷, 宋司马光集注本10卷。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9:42:52